400-023-4588

国际贸易范文10篇安博电竞发布日期:2023-07-01 05:59:32 浏览次数:

  安博电竞在不断地进行国际贸易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国际贸易秩序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准则。随着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格局从传统的以美国为核心的一极化转化为多极化。WTO组织内部的成员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充,其协议内容,也随国际贸易格局的改变发生着变化。因此,要充分理解国际贸易格局的分化以及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过程,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国际贸易格局,充分融入现今的国际贸易秩序当中,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段时期,国际局势是以美国为唯一贸易核心的,美国的贸易总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5,美国的出口额占全球出口总额的1/4。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欧洲国家开始迅速发展,在1950~1960年,国际贸易格局呈现美国、欧洲双雄称霸、双雄对峙的局面。这时欧洲的总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近1/10,欧洲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额的1/10,美国的总贸易额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10,美国出口总额占全球出口额的1/12。在1970~1980年,亚洲各国不断发展,出现了“亚洲四小龙”的东亚经济体,导致国际贸易格局呈现美、欧、亚多级发展的趋势。

  20世纪50年代,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在国际贸易额上所占的比重是6:3,在20世纪60年代,其比重发展为7:2,在20世纪80年代,其比重的变化微小,直到20世纪末,其比重始终维持在7:2的状态。在21世纪后,其比重便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发展中经济体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突出,占国际贸易比重的一半。且在国际货物贸易额的比重上,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额逐年上升,发达经济体的贸易额逐年下降。

  20世纪80年代,全球服务贸易总的出口额达到4千亿美元[1]。现今,全球服务贸易总额达到5千亿美元,增长幅度明显加大,从而使国际服务贸易的地位越来越高。美国、欧盟、日本、中国等主要经济体的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球贸易出口额的比重越来越高,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重也在逐年增长。其中,中国的服务贸易出口额虽然在逐年升高,但服务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仍然低于全球贸易出口额的比重,且中国的货物贸易虽然发展较快,但相较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发展相对落后。

  国际贸易秩序的建立基础是规则与规范[2]。现今国际贸易的规则与规范首先是WTO组织建立的关于国际多边贸易的规范,然后是区域或两个国家间制定的关于对外贸易的规则与规范,最后是国家与区域制定的单边的贸易管理制度。由于以上这些规则与规范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因此,在制定相应的规则、规范时要充分体现其合理性。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主要取决于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状况,以及经济体之间的实力对比状况、经济体的内部经济状态和内部关于贸易的实施政策。就其本质而言,国际贸易秩序的演变可以充分体现国际贸易格局的发展状况,在国际上,由于各个国家的逐步发展,国际贸易秩序也在发生着改变。三、面对国际贸易的变革,我国发展国际贸易的策略

  我国的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与WTO制定的多变贸易秩序联系密切[3]。遵守WTO的多变贸易秩序,是发展我国对外贸易的基础。在WTO中,我国实现了参与制定新的国际贸易秩序的愿望,为解决我国的国际贸易纠纷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通过运用WTO制定的关于国际贸易的规则,可维护我国的正当利益,进一步减少贸易的摩擦。现今多极化格局的出现,进一步弱化了WTO的职能,因此,我国应立足于国际贸易的新格局,主动维护多边贸易的秩序,在多边贸易的谈判中发挥我国应有的贡献。

  经历了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后,在东南亚区域建立了东亚自由贸易区域。早期的东亚自由贸易区域包括东南亚十三国,发展至今,其区域增添了澳大利亚以及印度、新西兰三个国家。建立这个区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与合作,减少贸易产生的摩擦,但现今这个贸易组织缺乏相应的管理体系,呈现松散的状态,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国应制定新的发展措施,坚持“一带一路”战略,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快软件的开发与建设,促进东亚区域贸易的发展。

  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对美国进行的货物贸易,我国的广阔的市场使多国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大大加深。但我国并未将自身的贸易实力转化为对外关系的改善,反而使我国的对外关系变得越来越差,因此,我国要时刻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关系理念,充分调动自身的优势,形成良好的国际互动机制。

  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我国对外贸易的货物数量在逐年升高,因此,加快结构的升级、发展方式的转型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根本方法。我国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发力度,立足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逐步推动对外贸易的转型,以及服务贸易的发展。四、结论综上所述,面对国际贸易格局分化与国际贸易秩序演变,我国应积极主动应对不断变化的格局以及秩序,努力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各个经济共同体要时刻注意国际贸易的发展情况,平衡利弊,将自身的利益融入国际贸易秩序中。

  [1]张乃根.试论国际经济法律秩序的演变与中国的应对[J].中国法学,2013,1(2):180-191.

  有鉴于此,经济学家们并不像那些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商人那样,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诸如怎样开展贸易以及如何从具体的贸易活动当中获取利益等方面的问题,而是力图透过现实世界当中纷繁复杂的国际贸易现象,探究隐藏在国际贸易活动背后的贸易利益及其分配问题。

  早在500年前西欧的重商主义时代,以英国人托马斯·孟为代表的重商主义者们秉持着“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惟一尺度”这一朴素观点,极力主张一国政府应当积极干预对外贸易活动,通过实施“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创造贸易顺差以获取贸易利益,最终实现以金银为载体的国民财富累积。

  然而,随着通讯航运技术的进步、人类分工网络的扩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重商主义者们所极力倡导的这种“以邻为壑”性质的贸易保护政策主张与全球贸易活动的现实要求越来越显得格格不入,原本可以实现的贸易利益由于贸易活动受到来自不同国家政府的人为干预变得难以实现,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也因此而遭受到很大的影响。

  在此后数世纪当中,不仅现实世界当中自由贸易日益顺应时代潮流,上升成为最主要的贸易方式,并且在经济学家们关于国际贸易问题的理论争论当中,自由贸易方式较保护贸易方式在实现贸易利益、加速一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地位也得到了逻辑上的证明。

  1817年,英国人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同胞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在他的经典著作当中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一理论至今仍被经济学家们公认为是有关国际贸易问题的根基性理论。简单而言,在亚当·斯密那里,只有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时,双方才能利用分工优势进行自由贸易,并最终获得贸易利益;而大卫·李嘉图则前进一步,他的观点是,尽管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商品生产上均处于劣势地位,只要不利程度有所不同,双方利用各自的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自由交易,仍然能够实现比较优势并获得贸易利益。

  反映到一国的贸易政策上来,李嘉图与亚当·斯密都认为政府无须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人为干预。在他们看来,不同国家之间自由而不受外部干预的国际贸易活动有利于发挥各国的优势和特长,并使贸易双方均可以从贸易当中受益。但很显然,李嘉图的关于比较优势的观点更加接近实际和富有解释力。

  经济学家支持“自由贸易能使贸易双方受益”的第二个论据是,一国实行对外开放、扩大国外厂商和商品准入将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的竞争。如果缺少自由贸易,国内厂商有可能利用它们的垄断地位抬高价格、攫取超额利润,由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竞争机制无形当中可以激发国内厂商努力改善经营以追求更高效率。另一方面,贸易自由化同时也意味着任何企业的经营边界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它们自己的国家,更大的市场空间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而且还大大强化了企业内部的创新机制。

  如果说上述论据还只是经济学家们立足于静态的角度来观察自由贸易以及由此所实现的贸易利益的话,近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们通过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进一步拓展,还从动态的角度深入研究了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出了“贸易自由化加速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观点。

  在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当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被认为是除了劳动和资本投入之外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但遗憾的是,经济学家们只是将全要素生产率简单处理为一种外生变量,其本身究竟为何物并没有得到详细的解释。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开始尝试着打开全要素生产率这只“黑箱”,经过不懈努力,包括贸易自由化、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研究开发(R&D)等因素对于全要素生产率进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逐一被挖掘出来,并广为人所知。

  具体来说,贸易自由化加速一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产和交易空间的扩大有助于企业“边干边学”,提高动态运营绩效;第二,市场的扩大、竞争程度的提高促使企业更加注重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第三,自由贸易有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则更具意义。

  (一)国际贸易对企业会计目标的影响。决定企业会计目标的主要因素有会计环境以及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目标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目前,会计目标需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受托责任目标和决策有用目标。从导向上来看,受托责任目标偏向于过去,决策有用目标更加倾向未来。在商品社会初期,会计目标的呈现形式是以受托责任目标为主,因为在此阶段,资本市场还没有形成,市场中的关系主要是以委托和受委托的形式存在的。但是,随着国际贸易的逐渐发展,资本全球化进程加快,委托与受委托关系在资本市场中也变得模糊不清。在这种背景下,需要加强企业会计信息的有效性,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在国际贸易发展迅速的今天,企业会计目标不再是以受托责任目标为主,而是要逐渐向决策有用目标发展。(二)国际贸易对企业会计确认的影响分析。企业会计确认是会计工作开展程序中的首要环节,因此做好会计确认工作对于整个会计工作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的会计确认工作需要符合相应的标准,如可计量性、可定义性以及相关性等标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际贸易的发展使金融工具更加多样化,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型的金融工具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一些新衍生出来的金融工具并不完全符合现有的会计确认标准。此外,当前的会计确认是针对以前的交易事项进行确认,而衍生的金融工具交易活动则是发生在未来的某个时间段里,两者存在较大的冲突,从而使得企业的会计确认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新的背景下,会计确认的标准也应该得到相应的完善。(三)国际贸易对会计准则的影响分析。会计准则是企业开展会计工作的行为规范,对会计工作的开展起着指导的作用。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国家间的贸易活动逐年增多,国家间的会计准则差异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安博电竞,A国的商品到B国上市后,按照A国的会计准则,商品是盈利的,但是按照B国的会计准则该商品却变成了亏损。由于各国间的会计准则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国家的财务报表缺乏可比较性,因此就造成了一些会计工作难以开展的情况。所以,需要在国际上形成一个比较统一的会计准则,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可比性。

  (一)会计文化上的问题。会计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会计工作领域的反映,同时也是社会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世界各国存在文化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各国的会计文化也存在较大的不同。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的差异,导致各国的会计工作开展一直得不到实质上的进展。各国会计工作应该与国际会计相接轨,尽量减少东西方的会计文化差异。(二)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国家在制定与国际接轨的会计准则、会计体系的时候,肯定会受到很多因素的阻抗,其中一个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人们的思想认识。由于各个国家都有追求自身利益的目的,在会计准则制定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一般都是本国的利益。当国际准则与本国利益相冲突的时候,大部分国家都会舍弃国际会计准则而选择本国利益,从而导致会计准则、体系的国际化构建受到阻碍。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对国际会计准则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就体现出来了。(三)工作人员素质上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在实际工作中就很有可能忽视会计信息的公允性,或者不考虑会计信息需求者的需求的情况,片面的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这样就很有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从而对企业的会计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四)信息披露上的问题。虽然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经济也在不断发展,且相应的制度也正在不断完善;但是,在信息披露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信息披露的制度不够完善,对于信息披露的层次划分也不够明确,披露的监督管理执行力度较弱等方面。这些原因都会导致会计信息披露出现信息不真实、不充分以及不及时、不规范等问题,使得会计信息失真,不能确保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各国思想建设。世界各国需要提高对国际会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加强思想建设,争取做到与国际会计思想相接轨。与此同时,也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根据时展的要求,不断更新思想观念,立足于国家、企业长远发展。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和联系,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摒弃不合理思想,学习先进思想观念、技术手段,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认识。只有在思想上取得竞争优势,才能更好的获得发展。(二)采取恰当的方式,正确处理国家间会计文化差异。对于各国存在的会计文化差异,首先要做的是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是客观存在的。要善于在差异中寻找共同之处,坚持求同存异,坚持共同发展。积极学习先进的国际会计知识理念和技术,探索符合本国发展的先进管理技术和手段,不断推进国际化会计工作的建设。(三)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管理。财务人员是工作开展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因此,在会计工作中,应该确保财务人员有足够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定期或不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特别是对国际贸易背景下会计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对新时期下会计工作的认识,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在确保会计信息系真实性的条件下,再寻求企业或国家利润的最优。(四)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各国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体系,完善相应的信息披露制度,并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解决信息披露的不及时性、不真实等问题。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的开展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不仅如此,各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体系、制度的建设也应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接轨,明确信息披露层次;可以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奖惩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工作的执行力度。

  [1]于玉林.面对世界挑战的会计创新——兼论建立《会计创新学》[J].会计之友,2013.

  2.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市场的扩大。国内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无疑会有力地带动经济增长。先看出口。出口企业往往是面对世界市场来组织生产,市场容量大,容易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所谓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成本会降低,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事实上,许多工业部门要求有适度的初始规模,具有规模经济的性质,如汽车、电冰箱、电子计算机等等,采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可以使成本降低很多。如果一国的企业在为国内消费者提供这一类商品的同时,还能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同类产品,那就不仅企业能提高赢利水平,而且国内公众也只需支付较低的价格。不仅如此,在出口贸易的带动下,一个工业部门的发展又可以带动一系列工业部门的发展,以致各种各样的从属的工业部门都建立起来。因为在经济运行中,各产业之间呈现出各种联系。所谓“联系”,是指一个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上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有两个方面:一是后向联系,即某个部门同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二是前向联系,即某个部门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如果出口产业是“联系效应”大的主导产业,就可取得很大的“乘数效果”,带动其他一系列部门的发展,从而循环反复地连续推动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增加,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再看进口。从国外引进国内没有生产的产品,往往能起到开拓国内市场,引导新产业成长的作用。由于国内仍未生产,一时无法确定新产品会有多大的市场,即在一定的价格条件下社会需求量究竟是多少。当国内进口需求很大,以致即使高关税壁垒也难以阻挡进口时,国内企业就得到了明确的生产信号,进口替代的工业由此发展起来。实践证明,进口替代是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走向工业化的第一步。这个过程就是进口商品刺激国内需求,进而导致进口替代工业部门的产生。如果条件具备,进口替代部门还能转变为出口部门。进口国外的新产品还可促进一国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3.开展国际贸易,必然会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从进口看,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将直接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和生产率的提高,其作用类似于创新对增长的刺激,而且还节省了创新的成本。从出口看,出口的扩大使得创新活动所能获得的收益上升,从而反过来刺激本国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创新,带动经济增长。

  4.开展国际贸易能加速资金积累,促进经济增长。一般说,国际贸易从三个方面促进一国的资金积累。一是出口部门往往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能提高积累率,从而加速发展。二是外贸的发展为引进外资提供必要的条件。一个国家的偿债能力,最终是由该国的出口能力决定的。出口越多,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的余地就越大。另一方面,进口往往同国家之间的借贷关系联系在一起,这又可利用外国的资金来引进技术和设备等等。三是对进口竞争部门提供刺激。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满足于现有的市场,积累扩大再生产的动力不足。进口市场竞争的出现,使企业产生了提高积累率的巨大压力。无论什么情况,积累总是扩大再生产、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

  5.开展国际贸易,有利于促进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现代经济发展包括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且结构优化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题,是推动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力。所谓产业结构的优化或合理化,是指一二三产业之间比例协调发展以及各产业内部的结构符合社会市场需求结构,以及各产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转移。扩大对外贸易,无疑可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积极作用。一方面,由于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实现绝对平衡的增长,即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刚好符合,因此需要利用世界市场。当国内资源过剩而需求不足时,就面对国外市场组织生产;而在国内需求很大,但缺乏必要的资源和条件时,就适当进口。另一方面,扩大对外经贸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进竞争机制,就必然要发展本国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比较优势的产业,淘汰和放弃某些不合理的产业,以优化资源配置。进出口竞争的刺激和进出口结构的不断调整,又会促进本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资源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6.开展国际贸易,必然带来人员的交流、文化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换,从而对一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对一国生产和消费所产生的示范作用和某种教育效果,在某种意义上说比物质交换带来的利益还要大,它促进人们思想的进步、思维方式的改变和观念的更新。尤其是现代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孕育出来的精神文明成果,诸如效率观念、效益观念、服务观念、冒险精神、开拓进取精神等等,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尤为重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资本主义固有的腐朽思想侵蚀的同时,大胆吸收一切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文明成果,使人民逐渐摆脱封建的、小生产的以及“左”的思想的束缚,抛弃了封闭落后、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精神包袱,大踏步走向国际贸易、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的舞台,在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总结,国际贸易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既有微观的,也要有宏观的。由于各国现实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样化,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类型也呈现出多样性,没有统一的模式。国际贸易能否发挥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还要看一国能否选择正确的外贸政策和外贸发展战略,并能适时地根据变化了的国内外情况调整这种政策和战略。

  可以说世界经济周期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那么,经济周期和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是经济周期影响国际贸易;二是国际贸易影响经济周期。经济周期与国际贸易相互影响。那么,国际贸易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周期实质上是经济周期的反映。这里所说的经济周期,既包含个体国家经济周期,也包含世界经济周期。一个完整的国际贸易周期分为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波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对外贸易的规律,经济运行顺畅了,对外贸易也就不成问题。事实上,经济周期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存在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总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当然,由于各个国家的开放程度、经济依存度、经济结构的差异等原因的存在,导致国际贸易周期和经济周期也可能不尽相同。

  从本质上讲,每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都是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的。传统的外贸政策主要有两种: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就是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障碍、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经营。简单地说,就是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或少加干预,任凭商品、服务等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的竞争。反之,保护贸易政策则指国家利用各种措施对进口和经营领域及范围进行干预、限制,保护本国的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他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优待或补贴。西方国家认为,自由贸易政策可以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效果,提高贸易各国的福利水平,自由贸易政策会对收入分配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自由贸易是他们的贸易政策取向。从长期趋势来看,多边贸易协定和双边贸易协定越来越多,促使贸易政策的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从短期看,由于经济周期的存在,在经济衰退时,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而实行保护性的贸易政策,只有当经济运行处于周期的扩张阶段时,贸易保护的政策才有可能放松。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由于经济周期与国际贸易周期的存在,各贸易国的保护主义仅仅是对贸易自由化的阶段性冲击,而不能中断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为了促进本国经济的复苏和提高本国就业率,逐渐采取以保护国内企业和产业的贸易保守政策,来提振本国经济。2016年后,逆全球化的浪潮在全球肆意,全球贸易保守主义抬头,以西方国家为主的贸易保护主义国家采取单边“高强度”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冲击全球自由市场和经济全球化,加大了市场对于贸易战的忧虑。根据世贸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就2008年到2016年间,贸易补救措施就高达2400项。2016年,全球市场震荡不安,全球贸易保守主义持续发酵,导致2017年上半年全球范围内,就爆发了309项贸易保护措施。就中国而言,中国2017年共遭遇了21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贸易救济调查的最大国。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共遭遇了75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分别为55起、13起和7起,涉及到的金额高达110亿美元。目前,我国面临较为严峻的国际贸易形势,以西方国家为主的经济体在贸易投资政策方面存在不确定性,特别是贸易保守主义、单边主义等严重扰乱了国际贸易投资环境。

  贸易摩擦是指国家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出现了贸易的失衡,导致一国出现贸易顺差,另一国出现贸易逆差,而贸易参与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在贸易、投资、汇率和经济制度等领域设置一定的条件,从而产生纠纷和摩擦。国际贸易摩擦有4种较为常见的形式,包括倾销与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关保护措施和补贴与反补贴等。1.倾销与反倾销的贸易摩擦。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倾销是指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格的方式进入另一国,从而导致了该国已建工业或者生产项目受到威胁或者损失。倾销与反倾销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最常见,根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反倾销案例248起。其中,欧美国家启动的反倾销调查数量创历史新高,占到全球反倾销案例的21.8%,反映出欧美国家贸易保护主义非常盛行,已经成为全球头号贸易保护国。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贸易摩擦。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规定,成员国有权利和义务来制定技术标准来保护本国的安全利益、保障人权和环境等。这些技术标准包括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根据商务部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出口中,近90%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90亿美元,并且在对贸易壁垒国分析中发现,欧盟、美国和日本的、针对中国的贸易壁垒比例最高,占比分别为41%、30%和24%。3.相关保护措施的贸易摩擦。根据《保护措施协议》规定,保护措施是对特定进口产品所采取的紧急措施,其主要是为了避免产品对进口国造成严重的损失或者威胁。保护措施包括暂停关税减让、限制进口数量或者提高关税等。这种措施的实施需要具备较为严格的条件,例如进口产品数量巨增、有不可预见的因素、会对国内企业造成损失或者威胁等。4.补贴与反补贴的贸易摩擦。根据《补贴与反补贴贸易》规定,补贴是指一国政府向生产企业提供财政扶持,包括对价格或者收入等,以增加该企业的产品出口或者抑制进口,从而造成其他企业利益受损,这种措施跟保障措施类似,其实施需要具备严格的条件,例如政府提供资助、资助有特定公共机构提供并且具备授予某种利益等。

  近几年,全球国际贸易摩擦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在贸易保护的实施主体方面。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贸易保护的实施主体有两个深刻的变化,其一为发达经济体贸易保守较为严重。从历史经验来说看,经济欠发达的国家其贸易保守主义会比较严重,这些国家为了保护刚起步的国内企业,为了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不得不实施较为严格的关税等保护措施。但是近几年,以美国、德国和法国等为主的欧美发达经济体采取贸易救济的措施不断增加,升级了国家间的贸易摩擦;其二为新兴市场也开始蔓延贸易保守主义,例如欧美国家作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国,以往是贸易摩擦的主要国,但是随着我国对新兴市场,例如俄罗斯、印度和墨西哥等出口的增加,每年出口增加率为25%以上,出口贸易摩擦开始呈现出“小问题不断、大问题较少”的情况。2.在贸易摩擦领域方面。从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发达经济体对于贸易摩擦的产品较为集中,主要针对的是金属及其制品;新兴经济体对于贸易摩擦的产品较为分散,针对的产品从化工、机械到纺织原料等都有。不仅如此,从外贸发展的历史来看,贸易摩擦从早期只针对单个产品,随着贸易规模的逐渐扩大和贸易交往的深入,国际贸易进出口的产品结构得到了不断完善,贸易摩擦已经发展到针对产业和产品群。这将导致今后的贸易摩擦,不仅仅是平息贸易争端的问题,而是考验政策和制度的合理性,国际贸易摩擦即将进入全面的、全领域的碰撞阶段。3.在贸易保护措施和摩擦方式方面。随着贸易摩擦在数量和规模上的不断提升,贸易摩擦在强度上也在不断加强,根据WTO的统计数据显示,每七起反倾销调查中,就有一起是涉及到中国。而贸易保护措施的不断延伸,增加了我国贸易摩擦的负担,除了传统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手段,贸易保护措施已经向更加隐蔽性、不易预测性和监控性等方向发展,贸易摩擦的方式已经从最开始的质量和数量控制,深入到知识产权、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规定等领域,这些都为贸易保护开通了道路,为贸易摩擦提供了路径。4.在产业领域方面。贸易摩擦已经从传统的商贸领域,逐渐向中高端产品领域蔓延。由于发达经济体在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上具有绝对优势,所以其对于相应的跨国并购实行了较为严格的管制安博电竞,例如美国以安全为由否决了中国企业背景私募股权基金收购美国的芯片企业莱蒂斯的决定。导致了国际资本很难吸收优秀的技术或者管理,妨碍了国际资本合理、有效的流动。

  1.发达经济体增长速度放缓。随着发达经济体逐渐取消货币刺激政策,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将放缓。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6.5%,欧洲中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将下降至3.2%,美国增长率将达到2.5%,日本的增长率将达到1%。虽然全球经济已经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走出来,但是经济下行的风险仍然很大,尤其是金融市场的震荡将进一步加强。发达经济体为了在经济下行期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往往会选择增加贸易争端的方式,来赢得发展的机会。2.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贸易摩擦的根源在于各个国家都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希望本国企业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国家利益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决策、行动和措施,维护本国利益是国家行为的最根本要求。例如美国在针对中国的贸易战中,一方面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口,另一方面给予其盟友更多的市场份额。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采取了针对中国和美国不同的贸易策略,过度的贸易保护主义增加了中美之间摩擦和冲突。3.贸易摩擦无法完全避免。随着国家贸易交流的扩大,由于贸易参与主体无论在语言习惯、商务规则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别,贸易摩擦的存在就无可避免。各国为了在国际贸易中争取到更多的利益,必然会面临更多的物力、财力和智力的较量和博弈。甚至贸易国为了获得更加可观的利益,人为设置贸易障碍。所以随着贸易交往的频发,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贸易摩擦的存在不可避免。并且,由于贸易摩擦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机性,所以其不受规律的控制。

  1.加快产业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国际贸易摩擦中,中国总是被冠以“大规模倾销”。这是因为中国的产业较为低端,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低,人力成本不高,为了能在国际竞争中保有竞争力,往往会设定一个很低的价格,所以经常被认为倾销产品。所以中国政府应该大力提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引导企业依靠科学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挺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并逐渐规范市场竞争,让市场起到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这需要政府一方面投入资金来扶持本国高新技术企业,强化人才的培养,尽最大的可能鼓励和支持新技术、新商业模式的应用;另一方面政府需要扶持新兴产业,对于新事物和新发现等,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培育新材料和新能源开发。2.扩大内需,提高出口市场的多样性。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本国过分的依赖于别国产品,所以在经济独立、有序发展的情况下,扩大内需,提高本国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以及出口市场的多元性,可以增强经济的抗打击能力,减弱外国经济对于本国的不利影响。就中美贸易而言,中国对于欧美国家产品的依赖性较高,欧美国家在中美贸易中具有绝对优势,所以如果中国有很多的出口对象,则会加大改善国际贸易的劣势。我国的出口企业较多,企业的实际情况、特点和优势等千差万别,如果每个企业都可以针对自身资源,结合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等,积极寻找全球市场资源,摈弃过分依赖欧美国家的策略,可以在保持经济独立性的前提下,更好的发挥自由贸易的优势。3.积极应对贸易摩擦,提高企业能动性。如果出现了贸易摩擦,作为企业应该积极的应对来保护自身合法利益。首先,做好应诉准备,尤其是面对调查机构取证时,既要积极配合,提供有效证据,也要充分运用国际法律法规的知识为自己争取权益。如果消极对待,可能会面临高额的罚款或者关税;接着,要与贸易对手等相关受益方协作,一起辩护。一般情况下,进口商和消费者等都不希望进口产品被强征关税,不然其成本会上升。如果能联合相关的产品受益方,争取司法支持,则可能会在贸易摩擦中获得胜利。4.加强对WTO和争端解决机制的研究。WTO有较为详细、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可以运用起来,保护自身权益。并且,贸易保护措施的制定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其他国家对其审核也有一定的程序,所以在面对贸易摩擦时,需要冷静对待,利用现有规则来反击。不仅如此,我国政府应该制定详细的应对争端的法律法规,并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在面对贸易摩擦时,可以使用法律来保障权益。而且,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的研究,建立起专业的法律队伍,积极带动相关企业学习和熟知WTO的规定,尽可能的在贸易纠纷中,减少经济损失,在促进企业经营发展的同时,也为国际贸易的和平、友好进行做贡献。

  [1]李婷婷.国际贸易摩擦的类型、原因及化解策略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12):17.

  [2]成夏愉.中美贸易的新壁垒及我国应对策略[D].天津:天津商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有鉴于此,经济学家们并不像那些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商人那样,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诸如怎样开展贸易以及如何从具体的贸易活动当中获取利益等方面的问题,而是力图透过现实世界当中纷繁复杂的国际贸易现象,探究隐藏在国际贸易活动背后的贸易利益及其分配问题。

  早在500年前西欧的重商主义时代,以英国人托马斯·孟为代表的重商主义者们秉持着“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惟一尺度”这一朴素观点,极力主张一国政府应当积极干预对外贸易活动,通过实施“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创造贸易顺差以获取贸易利益,最终实现以金银为载体的国民财富累积。

  然而,随着通讯航运技术的进步、人类分工网络的扩展以及社会生产力的突飞猛进,重商主义者们所极力倡导的这种“以邻为壑”性质的贸易保护政策主张与全球贸易活动的现实要求越来越显得格格不入,原本可以实现的贸易利益由于贸易活动受到来自不同国家政府的人为干预变得难以实现,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也因此而遭受到很大的影响。

  在此后数世纪当中,不仅现实世界当中自由贸易日益顺应时代潮流,上升成为最主要的贸易方式,并且在经济学家们关于国际贸易问题的理论争论当中,自由贸易方式较保护贸易方式在实现贸易利益、加速一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方面所具备的优势地位也得到了逻辑上的证明。

  1817年,英国人大卫·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他的同胞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在他的经典著作当中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这一理论至今仍被经济学家们公认为是有关国际贸易问题的根基性理论。简单而言,在亚当·斯密那里,只有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时,双方才能利用分工优势进行自由贸易,并最终获得贸易利益;而大卫·李嘉图则前进一步,他的观点是,尽管一国相对于另一国在商品生产上均处于劣势地位,只要不利程度有所不同,双方利用各自的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自由交易,仍然能够实现比较优势并获得贸易利益。

  反映到一国的贸易政策上来,李嘉图与亚当·斯密都认为政府无须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人为干预。在他们看来,不同国家之间自由而不受外部干预的国际贸易活动有利于发挥各国的优势和特长,并使贸易双方均可以从贸易当中受益。但很显然,李嘉图的关于比较优势的观点更加接近实际和富有解释力。

  经济学家支持“自由贸易能使贸易双方受益”的第二个论据是,一国实行对外开放、扩大国外厂商和商品准入将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的竞争。如果缺少自由贸易,国内厂商有可能利用它们的垄断地位抬高价格、攫取超额利润,由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竞争机制无形当中可以激发国内厂商努力改善经营以追求更高效率。另一方面,贸易自由化同时也意味着任何企业的经营边界将不再仅仅局限于它们自己的国家,更大的市场空间不仅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而且还大大强化了企业内部的创新机制。

  如果说上述论据还只是经济学家们立足于静态的角度来观察自由贸易以及由此所实现的贸易利益的话,近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们通过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进一步拓展,还从动态的角度深入研究了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提出了“贸易自由化加速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观点。

  在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当中,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被认为是除了劳动和资本投入之外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但遗憾的是,经济学家们只是将全要素生产率简单处理为一种外生变量,其本身究竟为何物并没有得到详细的解释。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开始尝试着打开全要素生产率这只“黑箱”,经过不懈努力,包括贸易自由化、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研究开发(R&D)等因素对于全要素生产率进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逐一被挖掘出来,并广为人所知。

  具体来说,贸易自由化加速一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产和交易空间的扩大有助于企业“边干边学”,提高动态运营绩效;第二,市场的扩大、竞争程度的提高促使企业更加注重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第三,自由贸易有助于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知识积累和技术创新,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则更具意义。

  论文摘要:国际贾易惯例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决定了国际贸易惯例是任意性规范,它的效力具有既存性和间断性等特殊性。一旦当事人选择国际贫易惯例便对其产生拘束力,法院不应具有主动适用国际贫易惯例的权力。国际贸易惯例的效力受国内法的强制性规范和公共秩序保留的限制。

  国际贸易惯例是指在长期的国际贸易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世界范围内广泛适用的、具有确定内容的贸易规则和行为习惯。由于早期的国际贸易只是货物买卖,早期的国际贸易惯例也主要是国际货物买卖惯例,因此,国际贸易惯例又被称为国际货物买卖惯例。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惯例也主要是货物买卖惯例。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任何国家想谋求本国经济发展,都脱离不了国际市场,都离不开对外贸易。我国加人WTO后,对外贸易交往呈现出更加繁荣的局面。在对外贸易活动中,国际贸易惯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认真研究国际贸易惯例,尤其是研究国际贸易惯例的效力,对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际惯例可分为国际公法上的惯例和国际经贸惯例。国际公法上的惯例应称国际习惯,它具有不同于国际经贸惯例的强制拘束力。国际贸易惯例属于国际经贸惯例的内容’,有别于国际公法上的惯侧internationalcustom)。国际贸易惯例为国际贸易交往当事人提供约束手段,可以事前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使他们在确立经济交往关系时,就可以对各自的行为后果有所预见,在履行各自的合同义务时有章可循,出现争端时,国际贸易惯例也可以成为解决争端的依据。

  长期的贸易实践是国际贸易惯例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国际贸易惯例并不是因为社会现实对某种规范的社会需要才促使特定的机关来创制或认可该规范。它往往以一定事实存在于贸易实践中,并且有着长期的实用性,这种实用性也有广泛的普遍性。正是基于这一点,在其自发产生发展的基础上,它才被一些行业性专业组织或机构整理而成系统的规范群体。这些行业性专业组织或机构多是民间团体,如国际商会。它的决议不具有任何强制执行力,所以从产生方式上看,国际贸易惯例并不是通过严格意义上的立法程序产生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国际贸易惯例的效力主要取决于当事人的自愿选择。

  国际交往中形成的国际贸易惯例,因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当事人利害关系的冲突,其表现并不是惟一的,针对同一行为存在着不同的惯例。如同为国际贸易术语,就有国际商会《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国际法协会的《1932年华沙一牛津规则》和美国《1941年对外贸易定义》,其中对同一种贸易术语(如FOB,CIF等)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国际上较有影响的组织,如国际商会,虽一直致力于国际贸易惯例的统一工作,但由于它们各自产生的历史条件的差异,其工作虽有成绩,但效果不太显著。

  国际贸易惯例既有以不成文的形式出现的,也有以成文形式出现的。不成文的国际贸易惯例一般散见于国际组织决议、政府声明和宣言,一些公司拟定的标准合同以及实务中的通常做法;而成文的国际贸易惯例是由国际民间组织专门制定的明确规范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准则。大量的国际贸易惯例是以不成文形式存在的。国际贸易实践中具有广泛影响,且被国际贸易当事人经常适用的惯例往往都已成文。目前国际贸易惯例的发展趋势是成文化。

  国际贸易惯例已被普遍认为是国际经济法的渊源之一,在国际经济贸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国际贸易惯例毕竟不是法律规范,不是由国家立法机关或立法机关授权的其他机关制定和认可的,因此,它对当事人不具有法定的约束力,表现为任意性规范,只有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适用某一些国际贸易惯例时,该国际贸易惯例才约束当事人。国际贸易惯例的效力体现出以下特殊性:

  国际贸易惯例的既存性是指国际贸易惯例一经特定当事人选用,其效力即溯及到惯例规范汇编时,国际贸易惯例就在实践中约束着普遍性的贸易实践。只不过针对具体的当事人,其效力处于“休眠”状态,一旦选择适用它,其拘束力就被激活。也就是说针对特定当事人时它需要重新选择才具有拘束力。因此,它并不像普通法系国家法院先例的既存力具有连续性,而是表现为间断性。

  这是根源于国际贸易惯例并不是由权威性或有强制力的机关创制、认可或保证实施的特性,它与国家强制力并不具有天然的联系,完全依靠当事人自觉地遵守。当事人选择适用国际贸易惯例时,必须凭借中介—国内法或国际条约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保护—实现其规范内容,即国际贸易惯例的实际需要凭借当事人选择的中介获得强制力的保障。

  不同于有权机关创制或认可的规范性文件适用于一定范围的人或事,国际贸易惯例的普遍性拘束力是以当事人普遍的自愿选择为基础的,这种普遍性是任意的实然的普遍性,而不是应然的普遍性。

  国际贸易惯例的价值在于事前公平、合理地对贸易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界定,当事人一旦选择,便对双方当事人均有拘束力。正是基于国际贸易惯例效力的特殊性,人们通常认为国际贸易惯例对当事人的拘束力只能基于当事人的同意。“如果当事人在合同中已明示排除某惯例的适用,则不论该惯例如何广为人知,且被普遍尊重,均不可拘束此合同当事人。诸多富有影响的国际贸易汇编,。也有肯定这种观点的倾向,如《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规定:“希望使用INCOTERMS2000的商人,应在合同中明确规定该合同受INC07ERMSZ(l00约束。”《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500)也规定:“国际商会第500号出版物应适用于所有在正文中表明按本惯例办理的跟单信用证(包括在其适用范围内的备用信用证),除非在信用证中另有明确规定,本统一惯例的条文对有关各方都有约束力。”

  当事人的选择是国际贸易惯例对其有拘束力的前提条件。由于国际贸易惯例效力的特殊性,特定当事人是否选择某一国际惯例,并不损害该国际贸易惯例的存在和其潜在的拘束力,相反正是肯定了其约束力的独特性,但特定当事人的选择会影响到该惯例是否约束这特定的当事人。当事人的选择至关重要,如何选择呢?·有的认为只能是明示的同意,言外之意是默示和行为均不能视作选择适用。笔者以为从国际贸易惯例的目的、鼓励交易的原则出发,明示选择自然适用,那么如果能从当事人长期的贸易往来、交易习惯中推知虽然当事人没有明确选择适用某一(些)国际贸易惯例,实际上是按某一(些)国际贸易惯例来确立自己、对方的权利义务,那么该国际惯例当然应对其当事人有拘束力。或者双方当事人用各自的贸易行为表示同意选择某一(些)国际贸易惯例,那么该国际贸易惯例也应该对当事人有拘束力。这样理解既与国际贸易实践相一致,又符合意思表示的法理内涵。明示选择仅仅是意思表示的一种方式。

  当事人选择适用某一(些)国际贸易惯例后,该国际贸易惯例确定的权利和.义务便直接约束双方当事人。由于国际贸易惯例是任意性规范,当事人在适用国际贸易惯例时,当然可以在合同中明确排除某部分的适用或改变其中部分的规定。当事人一旦选择某一(些)国际贸易惯例,该国际贸易惯例全部内容的效力便对当事人产生拘束力,当然,当事人选择的国际贸易惯例,并不是代表当事人全部的权利和义务,而只是为了简化合同文本。当事人也可以完全改变国际贸易惯例的内容,但应当指出的是国际贸易惯例一经当事人自行变更,就不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国际贸易惯例了,而是转化成为当事人之间任意的自行约定。“这种自行约定明显不同于国际贸易惯例,国际贸易惯例的意图是为了尽最大限度统一国际经济交往,自行约定只是为了满足当事人的特殊需要。

  当事人选择适用国际贸易惯例,国际贸易惯例则成为合同的具体条款。国际贸.易惯例的特定的约束力一经当事人选择而被“激活”,就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而与法律的强制力直接结合起来。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是否存在不经当事人选择即具有“强行法”意义的国际贸易惯例?笔者认为虽然国际法中有“强行法”的提法,国内法中也有“强制性规范”,但由于国际贸易惯例本来就没与权威性的意志连接起来,而且其拘束力也具有间接的普遍性,各国法院和国际商事仲裁机构也未提出国际贸易惯例的特别强制性,因此,不宜提倡在国际贸易惯例中也发展出一种“强制性的规则”。况且,国际商会作为具有“权威性”的国际贸易惯例编纂机构,也曾特别警告说它所制定的这些惯例仅仅是私人机构制定的,只有在当事人直接或间接采用时,才对他们有拘束力,不可轻率地肯定其具有法源地位或法律拘束力。

  当事人明示或默示选择某一(些)国际贸易惯例,当然适用该国际贸易惯例;当事人没有选择,则表明当事人不愿意受该惯例的拘束,国际贸易惯例不应该具有主动适用于当事人的属性。至于“我国政府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的观点是极不恰当的。其一,把适用与否的决定权赋予法院,是对当事人自由意志的剥夺,尤其是在一方或双方当事人不主张适用的情况下,对个人自由的剥夺更是显而易见。其二,在经贸迅速发展的今天,当事人在贸易往来中,对自己的权利、义务了解得非常清楚,对于适用或不适用国际贸易惯例,适用哪一个国际贸易惯例,他们比法院更明白,也更关心,不会不做出协商和选择。其三,在法制建设日益完备的现代社会,一个国家完全可以通过法定程序将某一国际惯例转化为国内法,从而赋予法定的拘束力。没有赋予国际贸易惯例法定的拘束力,也就意味着国家将是否适用的选择权赋予了当事人,又怎能以法院的自由裁量权予以剥夺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国际贸易惯例对当事人的效力在于当事人的选择。当事人选择,是国际贸易惯例对其发生拘束力的惟一方式。当事人没有选择,国际贸易惯例的效力处于“休眠”状态,即使在国内法、国际条约均未有规定的情况下,法院也无权主动适用国际贸易惯例来确定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国际贸易惯例并不是一经当事人选择适用,就无条件地对其发生拘束力。国际贸易惯例还要受到其他方面限制,主要表现在不能违背国内法的强制性规定和公共秩序保留。具体而言:

  主权国家明确表示反对某一(些)国际贸易惯例或其中的部分条款,则该国际惯例或其中部分条款即使被当事人选择了,也不能约束当事人。因为一般来说“国际惯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约束反对其适用的国家和当事人”。这也是国际贸易惯例是非强制性规范的体现。

  国际贸易惯例的内容有可能违背国内法的强制性规范。根据国家主权神圣原则,国际贸易惯例的适用不能凌驾于国内法律的强制性的规定之一,借口适用国际贸易惯例而排斥国内法律中的强制性规定肯定是错误的。国际贸易惯例如果与国内法律的强制性规范相矛盾,则国内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排斥国际贸易惯例的适用。

  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不仅有其深刻的背景,也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有利于对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思考。

  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就是对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全面的立体式的创新现象的集中概括。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标明国际贸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如果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一简单的概括,我们就会发现,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包含了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

  (一)观念创新它具体包括:(1)把贸易开放看成是对外开放的起点和基本方面;(2)客观地估价对外贸易在一国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把经济发展与贸易发展的平衡、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协调看成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3)把对外贸易看成是处理国家关系的越来越重要的外交手段。

  (二)格局创新它具体包括:(1)以地缘经济为特征的贸易集团取代了以联盟为基础的贸易联盟,贸易集团化格局基本确立;(2)区域贸易集团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展趋势,全球一体化步伐正在加快;(3)国际贸易重心已从单一的欧洲重心过渡到了多重重心并存的状态,并正在形成以亚太为重心的新单一重心的格局。

  (三)制度创新它具体包括:(1)具有真正法人地位的、拥有更强约束性和更高运转效能的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取代关贸总协定;(2)区域性协调机制的迅速建立和不断加强;(3)国别的“管理贸易”制度的推广和普遍化。

  (四)政策创新它具体包括:(1)有限制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逐步抬头,保护主义开始相对地退入低潮;(2)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灵活和更隐蔽的贸易限制措施正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3)贸易政策趋向于和其它经济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溶合;(4)区域内“共同贸易政策”开始形成。

  (五)构成创新它具体包括:(1)国际贸易的在比例结构上出现重大调整;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制成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尖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乌拉圭回合协议把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以及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体制以外的农产品和纺织品纳入到多边体制的管辖范围。

  (六)工具创新它具体包括:(1)投资和知识产权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2)现代通讯技术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信息工具;(3)国际贸易惯例、规则的革新更地规范了国际贸易的全过程;(4)运输方式的革命使国际贸易如虎添翼;(5)各国在促进和便利贸易发展方面的一系列新的政策举措。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实际内容还远不止上述这些方面。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已经深入到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并通过和当代国际创新、国际投资创新的日益溶合,产生新的更广泛的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国际经济的全面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近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它呈现出下列一些鲜明的特征:

  首先,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全面性的和立体性的创新。这个全面的立体式的国际贸易创新局面可以概括为以观念创新为基础、以格局创新为突破、以制度创新为实质,通过政策创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具体体现的包含国际贸易各个方面、贯穿国际贸易全过程的创新。

  其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分水岭。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由于它的全面性和立体性,在时间上便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性,并构成了比较明确的划分国际贸易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分水岭。这个时间分水岭大致是1990——1995年。尽管国际贸易创新的某些方面可能明显地早于这一时期,而且,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过程尚未结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过程、方面和内容基本上都发生在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大转换后的5年左右的时期内。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大调整的时期。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预示着国际经济贸易大发展的时代的来临。

  再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突出了开放与自由的主题。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崇尚开放与自由,努力挣脱7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对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近20年的禁锢,鲜明地高举起了开放和自由的旗帜,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从观念创新到制度创新,从格局创新到政策创新,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开放与自由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开放的创新、自由的创新,是对长期猖獗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强有力的反击。它迎来了国际贸易逐步自由化发展的新时代。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注意到,这一成就的取得实际上是自由主义对保护主义长期抗争的结果,而且也是自由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和退让的结果。这突出地表现在国际贸易格局创新方面。贸易集团内部的自由化可以被看成是自由主义的胜利,但是,承诺贸易集团成员共同一致的对外保护的合法性本身又标明了这种自由化的浅薄。因此,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决不意味着贸易自由主义的根本性胜利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寿终正寝。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不过是相对提高了贸易的自由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势头。

  最后,发达国家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主导者和主要参加者。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特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首先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动。在国际政治发生根本性变迁后,与此关系最为紧密的西方发达国家既出于争取更大的自身利益又出于维护共同的国际利益才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和深入发展,并直接成为各个创新领域和方面的主要参加者。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一直操纵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全过程,把握着创新的发展方向。这些都保障了发达国家最终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最大受者。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作为90年代这一特定时代的产物,有其形成的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浓厚的现实基础。全面地深入地剖析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有利于把握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加以剖析。

  (一)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转换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极为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国际贸易发展史清楚地表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国际政治环境健康稳定的时期往往就是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动荡不定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国际贸易就会停滞甚至萎缩。因此,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

  二战后逐渐形成的美苏对抗的“冷战”的国际政治格局把整个世界长期笼罩在政治和军事对抗的威胁之中,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无疑受到了各方面的直接和间接的和制约。随着苏联的突然解体和东欧国家的剧变,“冷战”的政治格局终于被打破。但是,由于旧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打破具有“突发性”,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无法形成,因此,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一个新格局的酝酿和形成的“无格局”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状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突然没有了政治对手而表现出了政治神经从未有过的松驰,国际政治矛盾与对抗被暂时搁置下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明确。在这个“无格局”时期,各国为了迅速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未来的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纷纷把注意力转向经济贸易的发展方面。在国际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上,经济贸易关系逐渐上升到首要的位置。为了推动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对外贸易的利益,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在健全和维护国际贸易制度、和秩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和努力。所有这些方面都推动和促进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和发展。

  (二)当代国际相互依赖关系的日益增强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广宽的国际经济舞台和创新压力当代世界生产力的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化、国际化进程,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日益朝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发展体系。这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最显著的特点。

  在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国际贸易具有联结作用。国际经济从一开始就是通过贸易纽带联结的。正是由于国际贸易这一特殊的桥梁作用的存在和发挥,整个国际经济才被凝合为一个整体。其次,国际贸易具有渗透作用。它通过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其它国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的

  全面的渗透,进一步地把整个国际经济各个组成部分和领域溶合为一个有机的发展体系。再次,国际贸易还具有导向作用。贸易往往是双边或多边经济关系发展的先遣,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总是能够推动双边或多边的经济关系包括其它、文化等关系的全面发展。这使得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建立在更深厚的社会基础上。最后,国际贸易还起着助动作用安博电竞。对外贸易对一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助动作用实际上还表现为对外贸易对一国更大规模和更大程度上溶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助动。这种双重助动作用是国际经济相互依赖体系的重要动力来源。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大规模变迁,当代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无论在其基础还是在其表现形式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基础看,单一政治联盟基础正在向以地缘经济联盟为主的多基础过渡。从表现形式看,相互依赖关系逐渐表现为包括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同时还不断产生着迫切要求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协调各国政策与利益的强烈愿望。为了适应上述变化,以便能够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发挥联结、渗透、导向和助动作用,国际贸易必须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当代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以信息革命、生物工程等为特征的当代科技革命在过去的10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不仅表现为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发明,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新技术的上的突飞猛进。这不仅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而且还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事实上,数据交换的日益广泛的运用和全球范围“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推出,以技术服务和信息传输为的国际服务产品的形成和发展,以高新尖技术产品为交易对象的现代技术贸易的日益壮大,既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础,它们本身又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组成部分。

  二战后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带来了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这不仅表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经济衰退程度的下降和期限的缩短上,更表现为广大发展家民族经济的振兴和繁荣。国际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当代国际贸易构成的创新,还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其它领域和方面的创新。为了适应和容纳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日益膨胀的需要,同时又能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更快地增长,当代国际贸易必须在观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

  (四)当代各国经济所面临的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外在强制当各国开始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方面以后,那些一直被“冷战”状态所掩盖或淡化的经济发展问题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尽管不同的国家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但是它们大都共同面临着下列问题:其一,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溶合?如何发挥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其二,如何保持国际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贸易收支的逆差?其三,如何实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国际间协调?如何合理地分割国际贸易利益?

  上述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各国迫切希望对“冷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作出新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起着外在强制的作用。作为这一强制作用的结果,各国开始了贸易观念的反思和创新,并就国际贸易制度、格局和政策的国际宏观安排和微观实施进行着少有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国际贸易的全面创新得到了各国普遍的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

  (五)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内在动力当代国际贸易发展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阻挠。第一个方面是国际贸易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而又无法消除的障碍。这些障碍中最突出的有两个:一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两难选择。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制度的摇摆不定人为造成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功能残缺与低效能。关贸总协定无法管辖所有的贸易行为,而且仅有的管辖能力还表现为“软约束”。这更加剧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第二个方面是国际贸易同时又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一是如何适时地变更有关国际贸易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观念;二是如何调整“冷战”后的国际贸易格局;三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和框架上改革和完善国际贸易制度;四是怎样在国际贸易的构成、手段和工具上充分体现当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就和现代经济贸易的最新发展。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严重地阻碍着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和其对国际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正常发挥。它们从国际贸易的内在的最深层次上驱动着国际贸易自身的全面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内在动力之所在。正是由于这一内在动力的驱动,当代国际贸易才发生了从观念到格局、制度、政策、构成和工具的全面的深刻的创新。

  从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原因的初步剖析,可以得出下列启示性的结论,它们能够引发人们对中国外经贸发展的更进一步的思考。

  第一,宽松的政治环境不仅有利于经济贸易的发展,还可能成为经济贸易振兴与腾飞的前提条件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得益于国际政治格局的实质性转换,得益于和平与发展的真正到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大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国政治环境的稳定。这是保证中国改革开放最终取得成功的根本前提。

  第二,只有坚决地把中国经济更大程度地溶入国际经济的发展体系,中国经济贸易才会有真正起飞的明天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建立在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强的基础之上。没有这种依赖关系,国际贸易创新就难以形成。事实上,如果一国经济脱离这种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关系,那么它也就不可能从这种相互依赖中获得利益。尽管溶入相互依赖关系体系需要付出代价和作出牺牲,但对于长期实行封闭经济的中国来说更应如此。从长远利益看,这乃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基本出路。

  第三,科技发展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生长点科技进步和广泛应用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和制约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中的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并通过各种途径对整个国际贸易产生作用。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科技基础。因此,不仅要在观念上,更应该在实践中,真正地把科技看成是经济贸易发展的强支撑,甚至是根本支撑。

  国际贸易开展的起因在于互通有无和提高消费者剩余。中小企业在企业的缝隙中生存,以大型企业无法比拟的灵活性,起着拾漏补缺的作用,因此无论是中小企业品种的多样性,还是因为地区间的成本差异产生的价格竞争力,都使得中小企业成为国际间活跃的贸易主体。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自身竞争力的增强是有益的。首先,作为最直接的效果,中小企业可通过国际化经营扩大市场占有率。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不同,各国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不1样,当国际竞争激烈时,中小企业可以在国外寻找低竞争的销售市场。其次,国际竞争可以迫使中小企业管理工作逐步正规化。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企业要面对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与国内市场相比,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因此,国际竞争将迫使中小企业谨慎行事,不断学习,灵活机动地调整。此外,国际竞争还有助于中小企业无形资产的积蓄,成功的国际竞争可以为企业树立形象,从而有利于企业吸收资金、吸引人才等等。

  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来看。首先,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劳动力供给丰富,在国际贸易方面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但是,又由中国长期被排斥在GATT和WTO成员国之外,中国的出口严重依赖于外贸零售商。因此,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有利于形成千军万马搞外贸的格局,可以带动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另外,在剩余经济条件下,大企业虽然效率极高,由于受到社会有效需求的限制,往往开工不足,导致社会就业的急剧衰减。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设备简单,易于及时改变生产方向,可以比较好地符合消费者标新立异的需求。所以,中小企业对维持较高的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在社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而社会有效购买力也相应随之降低的趋势下,市场的非均衡现象成为剩余经济最为普遍的现象和最为棘手的问题。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国际贸易,对缓解市场的非均衡压力,避免过度竞争具有积极的作用。

  1般地说,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表现为两个方面:其1,品种的多样性;其2,在1定程度上表现为绝对成本优势。

  1、品种的多样性。在现代大机器工业条件下,尽管技术的进步,使各种自然条件下的生产都成为可能,而且国际间产品生产的差异变得越来越小,但国际间产品生产的差异仍然存在。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大企业生产品种的单调性。具体地说,尽管大企业具备强劲的生产能力,但是它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特别是对那些社会总需求小而缺乏弹性的商品,大机器作业显得无能为力。同样,需求具有多样性要求的产品或品种大企业、大机器生产也不如中小企业得心应手。所以,在生产品种和小批量的商品方面,中小企业具有大企业无法比拟的绝对的灵活性。在国际市场上只要存在对多品种、小批量商品的需求,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具有它的必然性。

  2、在价格上具有绝对成本优势。1般来说,在国际统1大市场条件下,大企业广泛地采用机器体系进行生产,不仅可以降低单位商品分摊的固定费用,而且可以通过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降低单位产品的可变成本。但是,在市场容量相对小的细分市场上,由于受到大机器工业生产的特点所限,大机器工业的优越性无法显现出来,中小企业的半机械化作业甚至手工作业的所需的设备简单、投资较少、调试方便、改变生产方向容易,因此所生产出来的商品的成本可能低于大企业的高度自动化的机械体系。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中国中小企业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特别是那些具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中小型工贸公司,成本低廉,生产方向选择灵活,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国外市场,在国际贸易方面大有所为。

  自由竞争能够充分发挥各市场行为主体的积极性,但是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性与缺陷。在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也出现1些问题和偏差,主要表现为过度的价格竞争、信息不灵通和缺乏规模经济效益等问题。

  1、价格竞争。毫无疑问,在贸易条件不发生过度恶化的条件下,千军万马搞外贸可以扩大出口。但是,如果外贸经营主体过多,就会导致单纯的价格竞争和贸易条件的急剧恶化。根据产业经济理论研究,在完全竞争市场,商品的需求弹性为负无穷大。也就是说,价格变动的趋势与需求量变动的方向相反,而价格的微弱变动会导致需求量的巨幅变动。如果价格提高1点点,需求量就会大幅萎缩,如果某1市场价比统1商品的市场价格降低1点点,需求量就会大幅上升。千军万马搞外贸,实际上形成了类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根据产业经济理论研究的成果,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可以在短期内使消费者获得较大的实惠,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导致过度竞争和贸易条件的迅速恶化。在市场处于均衡和供不应求条件下,完全竞争能较好地发挥作用,但是在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时,巨大的市场供给的压力使得厂商展开无情的价格竞争,最终导致厂商的利润空间压缩甚至得不偿失。2、信息不灵通。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另1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信息不灵敏的问题。1般地说,中小企业设备相对简单,调整生产方向容易,能够比较好地适应国际市场需求。但是,由于它的生产批量小、人员规模小,1般无法承担在外设置分公司的巨大支出。他们所获得的国际市场需求信息主要依赖于国外零售商、亲戚朋友的口头信息甚至国内的专业外贸公司。这种信息不灵敏的状况给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3、缺乏规模效益。中小企业生产批量小、人员规模小,无法在全球各地广泛设置分公司。1方面,由于形成了千军万马完全竞争格局,中小企业发展外贸对1个国家贸易条件的恶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另1方面,中小企业开展外贸,每1个外贸经营主体都必须配备相关的人员和设施,使得外贸经营的固定费用大大增加安博电竞。这样,使得中国外贸经营的规模效益越来越差、贸易条件越来越恶化。

  此外,像融资渠道不畅、管理水平低、缺乏宏观层次上的政策,以及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挑战这些内外部的压力都会使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面临巨大挑战安博电竞。

  中小企业参与外贸经营最主要的是1个信息问题。掌握了国际市场需求的信息才能开展外贸经营,否则只能是异想天开。所以,把参与外贸经营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提到重要位置是明智之举。当然,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也不能贪大求洋,盲目追求全面信息化,而必须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分阶段发展,有步骤地稳步推进。最基础的信息化要求是中小企业有1个信息通道,能够将自身有关的产品信息出去,同时,能够及时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信息。中小企业的信息化也可以采取委托中介公司甚至政府外贸部门信息的方式实现。这个方式简便易行,而且能够节省费用。对于国际市场信息的搜集,经济条件较差的企业也可以采取上网的方式访问和查询有关厂商、消费集团的网站。

  在国际贸易实践中,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形成了类似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容易导致过度的价格竞争和贸易条件的恶化。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和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解决这个问题。

  在现有的自由贸易格局下,外贸企业发展应以龙头企业为依托或以同等规模企业的为基础发展对外贸易的合作经营。合作经营可以降低总的固定费用、可以建立合理价格协商机制,可以避免过度竞争,可以有效地扩大出口。毫无疑问,厂商理性具有局限性,社会、企业主管部门甚至中介机构应该通过1定的措施,譬如通过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使用、高新科技产业园区的优惠条件等鼓励外贸经营主体的合作经营。

  1般地说,中小企业设备简单、生产规模小、人才短缺。在现有的经营条件下,人才的短缺被推到首当其冲的地位。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以家族为中心、以农村的基本经营条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无论是所有者、经营者还是普通的作业人员都存在科学技术知识匮乏、经营管理方式陈旧的问题。同样,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也是在家族企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营外贸的人员也是从经营国内贸易的人员中挑选出来的,外语、外贸知识贫乏是中小企业经营外贸的最大的弱点。在外贸人才缺乏的条件下,中小企业只能依赖其他公司间接经营外贸。所以,外贸人才的缺乏是中小企业发展外贸的瓶颈。

  加强外贸经营人才的建设可以通过引进和自主培养的方式实现。在中国教育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引进招聘外贸人才已经不是难事。同样,对以家族为基础的中小外贸企业也可以通过派遣留学生的方式培养发展外贸所需的专业人才。

  中国的中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是完全符合中国中小企业状况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全球经济1体化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开拓全球市场,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跨国经营策略,才能使中国的中小企业在未来的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当前在中国扩大开放的政策引导下,中国中小企业更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进行国际竞争以促进自身更快的发展。

  1、陈乃醒.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2002~2003)[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2、张玉利,任学锋.小企业成长的管理障碍[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5、黄津孚.中小企业信息化刻不容缓[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