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电竞2001年12月11日,我国度过了漫长的15年谈判期,终于在这一光荣的历史时刻,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而2015年7月,世界贸易组织(WTO)公布,截止到今年,对中国的15年保护期已经结束,这意味着中国国内经济形势发生逆转。首先,允许金融、证券、钢铁、交通等外资企业进驻中国,而且国内所有投标项目,任何国家不得干预,也无权参与,仅允许个人财团参与。其次,去除海关关税,所有从海外进入我国的商品一律免税放行。而早在2013年10月26日,我国上海自贸区就已正式挂牌,标志着贸易自由化在我国实验成功。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项极大的利好。随着贸易自由化的不断推进,我国在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当国人正憧憬在形势一片大好的蓝图中时,拥有庞大资金且技术领先的企业却转而投到发达国家门下,与此同时,我国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在腹背夹击的困境下,我国如何在经济格局转变的前提下,走出适合我国国情,更为优雅的步伐,从而赶超发达国家,达到世界领先的贸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前不久,中央出台了“二胎”政策,结束了我国一对父母仅可生育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二胎”政策的核心在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据相关报道显示,截止目前,我国的老龄人口已超过1.6亿,并且正以每年800万的速度递增。尤其是今年,首次出现新就业人口低于退休人口,这表明我国正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以往我国引以为傲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大量劳动力缩减,在严重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经济力量也将逐步衰退。而“二胎”政策的提出,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还请拭目以待。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国的GDP水平较之三十多年前,翻了几番。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前,作为农业大国,人民处于食不果腹的生活之中,大面积贫穷,就业率偏低,对外出口量少,发展滞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我国逐渐加强对外贸易,鼓励外来资本进驻我国。在此政策下,国外大批企业纷纷来我国投资办厂,解决了我国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对外贸易战略提出后,我国大量商品得以出口海外,从而获得了大量的外汇储备。据2011年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外汇储备额已达到30446.74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个外汇储备额超过3万亿美元的国家。另外,透过对外贸易,我国在工业领域引进了国际最先进的技术,为巩固我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但同时,弊端也日益凸显,市场经济环境被破坏,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正逐渐向恶性竞争演变。部分专家学者就此提出了异议,我国当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否是明智的选择?对此类问题,不得不引人深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大幅度拉低了我国的贸易壁垒,因此,我国必须转变贸易战略,以应对国际贸易的冲击。
我国对外贸易的传统战略思维是出口导向型贸易,即以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但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该思维过于陈旧,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了构成了巨大障碍。而依托市场竞争,采取相应战略调整,是目前尚可执行的有效策略之一:(1)在出口导向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国内具有竞争力的中小型企业。我国中小型企业众多,且拥有自己的科研团队和科学技术,创新意识高,创造能力强,发展势头不可小觑。政府应对以上这些中小型企业进行大力扶持,以扩大内需,提升我国经济水平。(2)实行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沦为“考试机器”,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导致其在走入社会,在工作中缺乏竞争力。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并在国际经济贸易带动下,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全球经济结构也在不断演变,经济形势风云变幻,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对我国国际经济贸易带来了巨大冲击。以上,笔者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以及贸易战略做出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调整方案,以此希望我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早日成为国际市场中一面鲜艳的旗帜。
[1]袁青峰,张江涛.后危机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选择[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01):835-836.
信息经济是近三十年来的一个新兴名词,顾名思义,该经济形态与“信息”二字密不可分,而信息产品作为一个虚拟的、抽象的物品,脱离了一定物质载体的存在,寄托于大量知识储备和脑力劳动,从而转化成为有一定价值的商品,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商品形式。以软件、媒体、教育等为典型代表的信息产品的飞速发展态势正在日益赶超传统物质商品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有取而代之的架势,“信息经济”一词便自然而然地用以形容当下这种如火如荼的经济形态。
(1)1987年,由一封著名的“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邮件作为起点,我国正式拉开了信息建设的序幕。此后国家展开了一系列包括“三金工程”在内的互联网研究项目,吸引了大量专家和高校的积极参与。1994年4月,NCFC工程(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成功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这一事件不仅被列为我国当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更是我国正式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里程碑事件。
(2)有了足够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信息经济开始悄悄将触角延伸至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典型代表便是至今仍如火如荼的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1998年3月6日,中国世纪互连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国银行实现了首笔电子商务交易,标志着我国电子商务迈入实质阶段。到1999年,随着B2C网站的开通,网购进入到人们的实际生活,同时包括远程教育、网上办公等大量信息工程项目也开始运行。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称,截至同年末,全国联网电脑、上网用户数目和通信站点数量均超过上一阶段末十倍以上。
(3)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后,信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更是一发不可收拾。2000年被称为“中国企业上网年”,大量企业开始参与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网站从1998年底的100多家激增至15倍,互联网用户将近1700万,网上交易总额超过了770亿元。2014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6.49亿,占到我国人口总数的44%,互联网普及率为62.31%,发展速度可谓潮鸣电掣。
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在经受了暴风骤雨般的现代信息化进程的洗礼后,发生的变化用天翻地覆来形容并不为过。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信息经济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作为一种新时育的产物,一方面信息经济必然受传统经济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信息经济也将促进传统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对于我国传统产业结构的更新换代,信息化建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促进作用。在知识和科技的武装下,一些老旧的传统产业又得以焕发新的活力。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到来,统领了我国经济几千年的农业已沦为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少的产业,因此,如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已成为第一产业继续生存的当务之急,其中,农业信息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高产种业科技攻关等重点工程,我国已取得不少令人瞩目的成果,如超级杂交稻的成功培育。依靠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和先进科学技术,农产品成本大大降低,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我国农业已走出一条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工业和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为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但同时也消耗量大量的资源,给环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毁坏。通过信息技化进程带来的高新技术则不但大大提升了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而且有效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量,提升了资源使用效率,在产品形式上更为生态环保。
第三产业中本身就有一部分行业是基于信息产业发展的产物,如软件业、电信业等,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彻头彻尾地改变了第三产业的面貌,并促进了其近几十年来飞跃式的发展。第二产业需要花费三百年才可以完成的一场革命,我国的信息经济仅仅用了十年便成功地完成了第三产业的转型。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到全国GDP的46%,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在工业时代,各厂商之间的竞争基本都是通过价格优势来吸引客户,而价格取决于成本,成本则取决于劳动生产率,那么,只有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才能在同类产品的竞争中获胜。而在信息经济时的市场竞争中,价格手段的地位日益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非价格竞争手段,如优质的服务、新颖的创意、超凡的工艺水平等,而这些手段则依赖于科技和知识的运用和转化,因此现代企业都非常注重研发和科技的投入。
现代信息业的发展对商品市场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莫过于电子商务的兴起了,加之我国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极大地优化了我国企业参与电子商务的环境。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达10.2万亿,同比增长29.9%。其中,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8.2万亿元,同比增长31.2%,国内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中小企业用户规模已经突破1900万。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8851亿元,较2012年的13205亿的同比增长42.8%安博电竞。目前我国最大的购物事件已不是传统节假日,而是某电商发起的“光棍节”,2012年11月11日当天所创下的销售记录为191亿元,到2013年当天销售额竟突破了350亿元,该数额相当于世界零售商巨头Walmart在中国半年的销售业绩,或9月份中国社会零售总额的一半,令全世界叹为观止。根据著名咨询公司艾瑞的统计数据,预测未来几年我国电子商务将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到2017年规模将达到21.6万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加快对外交流和国际贸易的步伐,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引进大量先进技术和国际投资,在各产业各领域全方位地开展对外合作。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和第二大进口国,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除了货物贸易等传统项目增长迅速外,基于信息经济发展起来的相关产业更是突飞猛进,对我国国际贸易大致有以下几点影响:
虽然起步晚于发达国家,但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子产品出口大国,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近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也在不断地提高。除了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外,以通信、咨询、外包、计算机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增速惊人,2001年起的十年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从719亿美元激增至3624亿美元,在世界服务贸易出口中的比重从2.4%提高到4.6%。2013我国服务贸易总额更是首次突破了五千亿美元。
几乎无人能否认,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在当今国际贸易中已不仅仅是一个趋势,而已成为了现实交易中最重要的日常手段,在世界范围内继续上演着发展的神话。根据eMarketer调查称,2013年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已达12500亿美元,同比完成18%的增长,而同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超过十万亿,同比增幅达到78.5%,仅阿里巴巴一家的销售额就已超越了Amazon和eBay二者之和,并有望短期内赶超Walmart,并且eMarketer认为到2017年中国在世界电子商务市场中将独占四分之三的份额!
尽管工业制成品仍然在国际贸易中拥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可是国际贸易格局正在渐渐演变成以信息产品为中心。1995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贸易首次实现顺差,随后实现了飞速发展。2000年时电子信息产品首超纺织品出口额,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到2013年,信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13302亿美元(其中出口7808亿美元),同比增长12.1%,增速高于同期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水平4.5个百分点。
其中由于较高的技术水平、较强的市场开发能力,外资企业在总出口额中占有绝大部分比重,2005年时达到出口额的87.3%。同时民营企业也在积极走出国门,1998年仅一千万美元的出口额,2006年即增长至164.52亿美元,出口比重也从0.037%扩大到4.53%,2013年民营企业信息产品出口增势突出,出口额达1592亿美元,同比增长55.4%,巨大的增幅证明了我国私营企业在信息行业的飞速进步。
在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必须尽快认清形势,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先例和宝贵经验,大力发展我国高科技信息行业,才可能在继续保持贸易大国地位的同时获得更多贸易利益,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经济道路。
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促进了的持续高速增长。本文较为全面地考察了我国和世界上其他一些主要的中国家化进程中对外贸易依存度和直接投资依存度的变化趋势,了我国经济增长中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贡献,提出在新时期要大力发展外向经济、提高直接投资依存度、保持对外贸易依存度的稳定增长,共同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对策。
战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据统计,1998年全球货物贸易总额达55620亿美元,为1950年的90倍。1998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出流入再创新高,分别达6490亿美元和6440亿美元,投资存量则超过40000亿美元。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关系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本文将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国际上一般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来测定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即一国或地区在某年内进出口商品总值(EX+IM)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为了更准确地分析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我们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出口贸易依存度和进口贸易依存度,分别是出口贸易总值和进口贸易总值与当年GDP的比值。表1列出了世界上几个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近10年来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动情况。我们可以根据贸易依存度的大小将这些国家和地区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从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和等为代表的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最显著的特征是国土面积较小,都在致力于本国和地区的工业化,走外向型发展战略。近年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平均对外贸易依存度均在50%以上,尤以马来西亚最高,1995年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173.2%。另一类是以阿根廷、巴西、印度和中国等为代表,这些国家和地区最显著的特征是国土面积较大,在经济开放的同时必须兼顾国内市场的发展,走外向型和内向型结合的发展道路。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一般都不高。
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增长,特别是90年代初以来增长更快。1988——1998年进出口贸易平均增速为13.5%,高于同期GDP的增长率9.21%。1998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虽较上年稍有下降,但仍达3239.3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一位。另外,从90年开始,除1993年外,我国的出口贸易依存度一直高于进口贸易依存度,持续的外贸顺差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我们再来考察国际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国际上一般用直接投资依存度来表示一国和地区直接投资流出流入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即ODI+IDI/GDP。同样地,我们用吸收外资依存度表示一国和地区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与GDP之比,用对外投资依存度表示一国和地区向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与GDP之比。从图2可以看出,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年以前,这一时期外商直接投资流量不大,且多以开展合作、合营为主,外商独资企业很少。第二阶段是1992年以后,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量急剧增加,1998年外商直接投资达453.63亿美元,是1990年的13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直接投资吸收国。
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吸收外资依存度在样本国中是最高的,说明了90年代以来我国大力引进外资带来经济增长(见表2)。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的对外投资依存度却不高,低于马来西亚、韩国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显示我国直接投资流出流入的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状态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在经济处于起飞阶段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但我国直接投资流出流入的不均衡状况要比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严重的多。二、原因探析
以上我们了对外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在我国高速增长中的推动作用。近几年来,由于亚洲危机的,我国在贸易和直接投资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自1994年达到顶峰的43.6%以后呈下降趋势,1998年已降至33.8%,其中出口依存度为19.2%,进口依存度为17.6%。直接投资依存度也是自1994年达到年89%高峰后一直下降。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了近年来对外贸易依存度和直接投资依存度的持续走低:
1、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消化。东南亚金融危机安博电竞,造成了世界经济的一次衰退。据统计,1997年世界经济增长了4.5%,而1998年则下降至2.5%。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经济更是呈现负增长。除了和新加坡外,其他国家和地区GDP下降0.5%-13.7%、各国币值普遍下挫5—70%。这场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最直接影响是出口受到极大的挑战。1998年我国出口仅比上一年增长0.53%,而1992-1997年平均增幅近20%。其中向亚洲地区的进出口分别下降了1.5%和9.9%。另外,由于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纷纷采取种种优惠措施吸引外资流入,如放开外资持股比例、开放零售和批发市场等,因此影响了我国外资的流入。1998年我国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仅比上一年增加0.46%,而1990一1996年增长速度高达53.6%。相比之下,1998年仅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就达24.7对亿美元,比1997年增加9.5%。
2、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有待优化。统计资料显示,1980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为50.3%,而1998年这一比重已经降至11.2%,制成品比重已占88.8%。从表面上看我国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出口商品结构,但在我国出口商品中,外资企业所占的比例已从1980年的0.1%上升到1998年的48.7%。另外,出口中的加工贸易比重从1981年的4.81%上升到1997年的54.5%。这种“两头在外”的贸易方式给经济带来的推动作用要大打折扣。我国出口贸易的产品中还是以劳动密集产品为主,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特别是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很少,没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由于东南亚许多国家货币贬值,导致这些国家出口增加。由于这些国家的出口结构与我国相似,从而挤占了我国许多产品的出口份额。
3、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步伐缓慢。向国外直接投资设厂可以绕开关税和配额等非关税壁垒的限制,扩大产品出口,刺激本国经济增长。1998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6490亿美元,比1997年增加38.7%。而我国1990-1998年对外直接投资平均仅为24亿美元,仅占同期平均GDP的0.41%。而韩国、马来西亚分别为0.6%和2.0%。由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企业的对外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基于企业自身追求利益的驱动,而是一种政府行为,因此导致了海外企业普遍存在的产权不清、管理混乱、效益低下等。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我国的对外投资将会长期停留在低水平上。
4、据发达国家工业化的经验,一国经济在国际化进程中,首先是对外贸易的对本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因此外贸依存度会显著上升。但当外贸依存度上升到一定水平以后,就会出现缓慢增长的相对稳定的态势,同时直接投资依存度却逐渐上升并最终超过外贸依存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不能向小国那样实行“贸易立国”的外向型发展战略,而是要在扩大开放的同时,兼顾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据表1,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大国,外贸依存度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已经不大。另外我国吸收外资依存度在发展家处于领先水平,外资流入基数很大,今后再出现前几年那样的跳跃式增长的可能性不大,外资流入很可能是缓慢增长甚至出现小幅下降。因此发展对外直接投资,以刺激国内需求,扩大出口,带动投资依存度和贸易依存度的提高势在必行。三、新时期贸易和直接投资的思考
我国自1997年实现“软着陆”以来,未能重新起飞,而是有滑坡趋势。1998年GDP增长7.8%比上一年下降了一个百分点,物价持续下跌,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为此,国家先后采取降息和增发国债等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启动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然而并未起到期望的绩效。1999年GDP增长7.1%,仍未能摆脱谷底。在这种新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刺激国内有效需求?我们认为,单纯地通过扩张国内需求的办法是不够的,应充分结合贸易和投资的关系,全面刺激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发挥它们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首先,要充分利用国内现有的资源,走技术创新的道路。当前我国国内许多,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商品积压、开工不足的局面,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对此,我们一方面要采取更为开放的投资政策,引导外资增加对国有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投资,另一方面要立足企业自身,充分发掘内在潜力,针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出口,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要加快新产品开发以及更新换代,力争确保原有的市场份额。对于技术密集型产品,特别是高产品,要加大和开发投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充分发挥技术的溢出效应,促使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
我国虽然有浮动汇率管理制度,并以市场供求作为基础、参考其他国家货币进行调节的原则,但是在实际中,我国仍旧进行汇率制度的固定管理制度,且只有在经常项目下人民币才能够自由兑换,有限度的开放资本项目,使得其并不具备高度的流动性,以至于人民币并没有打破小货币的现状。我国通过30多年的经济发展,出口贸易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位,对外贸易位居世界第二位,经济总量也同样位居世界第二位,然而其中的信用支付、国际贸易结算、大宗商品定价等,则很难看见人民币的踪影,显然我国人民币的地位与巨量经济体逐渐出现矛盾激化。因此,我国政府需要顺应人民币国际化这一无可逆转的客观规律趋势所在,有目的、有步骤的化解我国经济体与人民币之间的矛盾。
目前来看,在境外的货币使用中,人民币在资本市场中,仍旧处于非常低的使用率,仅仅被限制在跨境流通中使用,要想人民币成为能够在国际流通的通行货币,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条件:第一,即最重要的一点,要让金融产品以人民币为计价,成为各个主要国际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投资工具。第二,需要在境外促使人民币的现金结算形成一定流通度。第三,提高国际贸易中用人民币结算交易的总比重。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现阶段还并未符合这三个条件,因此,可以说我国人民币尚处在初级的国际化阶段。
我国经济的特点以及迅速提升的国际竞争力,极大地提高了普通群众,以及参与国际经济交易者对人民币的信心,从而扩大了其对人民币的需求。同时,我国持续增高的经济总量,能够有效扩大人民币的普遍接受性。
根据世界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在2001年至2011年的十年间,我国有约四分之一的人民币汇率硬通货效应,即获得百分之二十四的升值,对应贸易上升4个位次,增长7倍,对应进出口贸易依存度波幅在30%,在42%-72%之间波动,其所占GDP比重振幅约为5%。根据贸易条件的理论来看,一旦货币出现显著升值其贸易必然大幅度增长,并且出现高额贸易顺差,能够极大程度地改善贸易条件,而一旦贸易条件明显改善,便能够极大提高人民币的硬通货效应。
经济持续性的高速增长是我国经济在国际竞争力中的优势所在,目前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在世界排名二十左右波动,处于世界国际竞争力的中上游水平。从2000年至2011年的十一年间,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五位,增长五倍,对外贸易、消费以及投资各占三分之一,国际贸易七倍增长,约贡献了1.5倍的外部效应与3.5倍的内部效应,使得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连越两个台阶,上升二十个位次,平均每4个位次上升对应约4%的人民币硬通货效应增长。可以看出,日益增长的经济国际竞争力能够明显增加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人民币借势成为强势货币,这一点对人民币国际化直接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
我国在开放经济的大背景下,需要保持宏观经济动态,平衡可持续地发展下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需要将外部平衡与内部平衡一起实现。动态内部平衡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的核心要素就是经济增长。目前来看,人民币缺乏在资本项目中的高流动性。因此,实现外部动态平衡,也就是所说的国际收支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为对外贸易。
经济增长内部效应其实具有两个层面含义。第一层面是指存量效应,也就是我国GDP总量的影响。第二层面则是流量效应,即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所引起的动态结果。我国在35年来罕见地保持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尤其是自2000年以后,在世界经济中我国经济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可以说,我国每日剧增的国际竞争力与逐步雄厚的经济实力奠定了重要的人民币国际化物质基础。在经济飞速提升的内部效应中,显著提高了国际竞争力的乘数效应,以及不断加强的进出口贸易外部效应,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以及扩大了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推进了人民币强势货币的不断增强,出现了人民币发展的国际化软条件。可以说决定了人民币在客观条件上的必须国际化,并且为其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软基础。
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形式就是跨境结算,我国政府在2008年以后,鼓励对周边国家在进行对外贸易时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并且与多个国家签订了相关货币互换协议。截止2013年底,与我国中央银行签署本币结算协议的国家以及地区共有十四个,涉及到一万三千多亿元人民币。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量在2010年时为五千零六十三亿元,占据全年贸易总量的百分之二点五。而到了2011年前三个季度时,已经高升至一万五千四百亿元,占据全年贸易总量的百分之八点九,截止2013年底,其结算额已经突破两万六千亿元。然而在这两万六千亿元贸易结算中,来自中资企业境内外关联公司结算额占据了极大一部分,并且按照真正意义来说,这一部分的数据并不应该算做跨境贸易结算。因此,只有向大型跨国企业增加人民币贸易结算,或是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才能够在真正意义上促使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就是离岸市场的发展。任何一个世界上主要储备货币均有着庞大的离岸市场。一个发达的离岸市场能够促进货币的国际化,使其在激烈的国际货币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因此,我国需要对新加波,香港地区以及伦敦等离岸人民币中心加强合作,使人民币能够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结算的主流货币。
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能够作为股权转让、境内企业并购、新设企业出资、对已拥有企业增资以及提供股东贷款等。这就为人民币的离岸市场外资企业,能够申请将所募集的人民币资金以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回流内地提供可能。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资本管制条件下的人民币回流机制。在2011年,人民币合法境外投资者方案与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方案通过确认。人民币外商直接投资在2012年时高达600亿美元,其中投资方式为并购的投资额度高达220美元。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2012年初出台建设规划,明确提出上海力争到2015年能够确立起全球性人民币产品清算、创新、定价以及交易的中心地位,并且在提出这一目标三年后,进一步将改革规划方向进行明确,并且对建设金融中心的步骤进一步细化。
人民币国际化尽管已经取得初步进展,但是与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仍旧偏低,尚处于对货币国际化的初期摸索阶段。越来越多的机构以及学者为了得出我国人民币目前国际化程度的一系列数据,先后对其国际化程度进行测度。中国人民银行的人民币国际化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在2007年至2009年间,美元国际化程度接近一百,欧元国际化程度约为四十,而人民币甚至低于日元的28.2。到了2010年至2012年间,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得到显著提高,其不断增强了资本项目中可自由兑换性,人民币对外商直接投资、贸易结算以及货币互换程度持续改善。根据新货币国际度指标测度,也就是在国际货币储备比与国际投资比中,一国货币境外流通的数量以及范围,发现在2007年至2009年时,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虽然远低于美元、日元以及欧元,不过其呈现出了逐年上涨的趋势。
另外,人民币国际化程度中重要的测度指标还包括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国外购买的中国国债,以及人民币是否进入过多国贮备货币篮子,且作为其外汇储备的一部分等。根据调查结果,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人民币能够飞速成为国际通用货币,并且达成速度很可能突破预期时间。相关各界普遍认为我国能够在日后若干年内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即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与自由交易货币。
国际贸易外部效应以及我国经济增长内部效应,有效表明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具备优秀的内外部条件,为了解决我国经济总量与人民币之间的矛盾,必须使人民币国际化广化与深化。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人民币处于硬通货效应中,这一点对人民币国际化极其有利。
从根本上说,扩大人民币流通范围与使用范围就是其国际化的广化。实际中,我国周边国家已经开始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并且流通日益频繁。政府之间通过近年来巨量的货币互换,将人民币打造成为了区域化货币,并且成为了亚洲地区的硬通货。我国政府正在逐步加强人民币的汇率弹性,不断通过持续增加人民币汇率从而提升国际竞争力,一步一个脚印稳健扎实的推动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从根本上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广化。
对于广化人民币的国际化,在地域扩展上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在周边国家使人民币出现硬通货效应;其次,将周边化演变为正式区域化与准国际化;最后,从而真正实现国际化。广化的另一层意义则是扩大人民币的货币职能,这一点也能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是让周边国家贸易结算货币使用人民币。第二是使区域性投资货币成为人民币。第三是使人民币成为国际上的储备货币。
同样,想要做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化,需要对人民币在资本账户下自由兑换性不断增强,提高国际贸易结算中以人民币进行计价的份额,同时需要对跨境贸易结算扩大,才能够使得人民币在资本市场中与国际金融中不断提升流动性,从根本上增加资本市场中人民币的交易份额。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涵盖国际贸易的整个过程和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从基本内容来看,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把贸易开放看成是对外开放的起点和基本方面,因此,贸易开放度成了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基本标志。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对外开放已经成为席卷全球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巨大浪潮,而各国的对外贸易开放始是这场浪潮的排头浪。对外贸易作为最古老的对外联系方式在当代重新焕发了青春。2.客观估价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作用,把经济发展与贸易发展的平衡、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协调看成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当代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许多国家都重新认识了对外贸易在本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作用,相继逐步放弃了“贸易立国”、“贸易为本”的旧的经济发展思路,越来越重视对外贸易与国内经济发展的更大程度上的融合。3.把对外贸易看成是处理国家关系的越来越重要的外交手段,“贸易外交”成为当代国际关系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国际环境中,由于“贸易外交”的“和平性”和“发展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把对外贸易在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性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并通过贸易促进、贸易限制和贸易制裁等方式来调节对外关系。美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克林顿政府执政后,很快把对外贸易提到“美国安全的首要因素”的高度,并到处挥舞“贸易报复”、“贸易制裁”的大棒,采取咄咄逼人的姿态,谋求所有的贸易伙伴对美更大规模地开放市场,并以此来调节和制约双边关系的其他方面。观念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础和核心,它不仅规定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方向,而且还决定或影响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其他方面。
1.以地缘经济为特征的贸易集团取代了以政治联盟为基础的贸易联盟,贸易集团化格局基本确立。进入9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运行,亚太地区经济贸易合作也进入了实质性的起步阶段。上述以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为基本目标的三大贸易集团的基本形成和相互对峙,标志着国际贸易集团化发展格局的初步确立。
2.区域贸易集团具有强烈的对外扩展的趋势,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步伐正在加快。欧洲经济区正在实质性地考虑向东向南的延伸,北美4自由贸易区已经按照最新一轮“美洲国家首脑会议”的决议向全美洲扩展,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apec)也有意向南美洲伸展。这种大型贸易集团对外扩展的趋势本身就是贸易集团化格局进一步发展的产物,同时又是全球贸易一体化的阶段性标志。它不仅表明了贸易集团化和贸易一体化之间的逻辑和历史联系,而且标志着全球贸易一体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3.国际贸易重心已经从单一的欧洲重心过渡到了多重重心并存的状态,并正在形成以亚太为重心的新的单一重心的格局。随着国际经济多极格局的形成,国际贸易重心也相应出现了分散化的特征。但是,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贸易的重心有从多重重心逐步向亚太单一重心收缩的倾向。格局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典型标志,它标志着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
制度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标志。它具体包括:1.世界贸易组织的创设。根据“乌拉圭回合”签署的“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从1995年1月1日起,新诞生的世界贸易组织取代了“临时适用”40余年的关贸总协定,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制度创新方面的最大成就,标志着国际贸易制度向完善迈出了十分艰难的实质性的一步。是因为:国际贸易从此有了具有真正法人地位的组织机构;比关贸总协定预期更大的权威性、更强的约束性和更高的运转效能,将更有利于全球贸易的协调和自由化发展;关贸总协定无法管辖的部分货物贸易(农产品和纺织品贸易)、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领域被真正纳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制度安排之中。2.区域协调的迅速增强。随着区域性贸易集团的纷纷建立,区域内贸易政策与措施的协调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制度的一个最大特征。区域内协调不仅起着在全球协调制度没有真正建立和运行的条件下部分地发挥全球协调功能的作用,而且还直接推动了全球协调制度的创新。3.国别管理贸易制度的推广和流行。在美国带头推行对外贸易的“管理贸易”制度后,“管理贸易”制度逐步成为流行于各国的基本的对外贸易制度。它构成了当代各国对外贸易制度上的共同的最鲜明的特征。制度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内在的本质特征,它构建了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基本框架。
政策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重要内容。它具体包括:1.有限制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逐步抬头,保护主义逐步地相对地退入低潮。在全球性的自由和开放的浪潮推动下,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在总体上有向自由化倾斜的趋势。保护主义势头尽管不减,但它已经从七八十年代的那个泛滥猖撅的高潮中回退下去。2.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逐渐被间接的贸易限制措施所取代,新型的更灵活和更隐蔽的贸易限制政策和措施正在不断地被创造出来。从总体上看,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中的单纯的关税措施和直接的非关税措施都在相对地和绝对地减少,其作用也在明显地减弱。但是,各种间接的非关税措施却依然阻碍着贸易自由化发展的步伐。而且,各种新型的非关税措施层出不穷,并开始成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外贸易限制政策和措施的主体。3.贸易政策趋向于和其他经济政策甚至外交政策的更大程度上的融合。由于贸易和其他经济领域包括某些非经济领域的联系日益增强,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越来越影响到一国其他领域的政策制定和实施。目前,许多国家的贸易政策有明显的向综合性方向发展的倾向。4.区域内的共同贸易政策开始受到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欢迎。共同的贸易政策往往意味着区域内的共同开放和区域外的共同保护,它是区域内成员在获得共同保护承诺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获取自由贸易利益的基本政策选择,因而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政策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政策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观念创新、格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反映和具体化。
贸易内容构成上的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方面。它具体包5括:1.国际贸易的内容在比例结构上出现了重大调整。它表现在:服务贸易的比重相对于货物贸易正在快速上升;制成品中技术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增加;原材料产品中具有特别意义或战略意义的资源产品的贸易量增长迅速。2.多边贸易的内容和范围大大扩展。“乌拉圭回合”协议把长期游离于关贸总协定之外的农产品和纺织品纳入到了新的多边贸易的范围,并把服务贸易、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和投资措施并入多边贸易体制的管辖范围。构成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最显著的方面之一,它清楚地揭示了当代国际贸易在内容构成上的本质特征。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还包括国际贸易工具的创新。它具体包括:1.投资和知识产权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越来越重要的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的增长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国际投资的增长和以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为特征的知识产权的推动。2.现代通讯计算机技术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手段。这突出地表现在edi(电子数据交换)在全球范围内的日益普遍的运用。而正在掀起的全球性的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将进一步便利国际贸易数据的交换和处理。3.国际贸易惯例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更科学地规范了国际贸易的全过程。国际商会《199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生效和《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第500号出版物)的实施以及其他机构有关贸易规则和惯例的变更都更便利了国际贸易的发展。4.运输方式的革命使国际贸易如虎添翼。集装箱运输的普及使传统的“港一港”运输逐渐让位于“门一门”运输,进一步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5.各国政府为促进或便利对外贸易发展而实施的各种新的贸易政策、措施和手段也是国际贸易工具创新的重要内容。如各种便利的和优惠的贸易融资方式、贸易信贷担保方式等。工具创新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明了当代国际贸易在实现手段方面的巨大变革和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现实基础安博电竞,因而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当代国际政治格局的急剧转换,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极为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国际贸易发展史清楚地表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政治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国际政治环境健康稳定的时期往往就是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动荡不定特别是在大规模的战争时期,国际贸易就会停滞甚至萎缩。因此,宽松的国际政治环境是国际贸易发展和创新的前提条件。
二战后逐渐形成的美苏对抗的“冷战”的国际政治格局把整个世界长期笼罩在政治和军事对抗的威胁之中,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无疑受到了各方面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和制约。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国家的剧变,“冷战”的政治格局终于被打破。但是,由于旧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打破具有“突发性”,新的国际政治格局无法形成,因此,国际政治格局出现了一个新格局的酝酿和形成的“无格局”时期安博电竞。在这个时期,国际政治环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状态。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突然没有了政治对手而表现出政治神经的从未有过的松驰,国际政治矛盾与对抗被暂时搁置,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明确。在这个“无格局”时期,各国为了迅速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以便在未来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纷纷把注意力转向了经济贸易的发展方面。在国际间的双边和多边关6系上,经济贸易关系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为了推动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对外贸易的利益,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并在健全和维护国际贸易制度、法律和秩序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和努力。所有这些都推动和促进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形成和发展。
(二)当代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日益增强,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国际经济舞台和创新压力。当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社会化、国际化进程,社会分工、国际分工日益朝着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整个国际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发展体系。这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最显著的特点。在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国际贸易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国际贸易具有联结作用。国际经济从一开始就是通过贸易纽带联结的。正是由于国际贸易这一特殊的桥梁作用的存在和发挥,整个国际经济才被融合为一个整体。其次,国际贸易具有渗透作用。它通过贸易与贸易有关的其他国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的全面渗透,进一步把整个国际经济各个组部分和领域融合为一个有机的发展体系。再次,国际贸易还具有导向作用。贸易往往是双边或多边经济关系发展的先遣,贸易关系的健康发展总是能够推动双边或多边的经济关系包括其他政治、文化等关系的全面发展。这使得相互依赖的国际经济建立在更深厚的社会基础上。最后,国际贸易还起着助动作用。对外贸易对一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助动作用,实际上还表现为对外贸易对一国更大规模和更大程度上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助动。这种双重助动作用是国际经济相互依赖体系的重要动力来源。但是,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大规模变迁,当代国际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无论在其基础还是在其表现形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基础看,单一政治联盟基础正在向以地缘经济联盟为主的多基础过渡。从表现形式看,相互依赖关系逐渐表现为包括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的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同时还不断产生着迫切要求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协调各国政策与利益的强烈愿望。为了适应上述变化,以便能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联结、渗透、导向和助动作用,国际贸易必须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当代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以信息革命、生物工程等为特征的当代科技革命,在过去的10年里取得了辉煌成就。它不仅表现为新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明,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新技术应用上的突飞猛进。这不仅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勃勃生机,而且还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事实上,电子数据交换的日益广泛的运用和全球范围“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推出,以现代技术服务和信息传输为内容的国际服务产品的形成和发展,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交易对象的现代技术贸易的益壮大,既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基础,又构成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组成部分。
二战后半个世纪的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带来了国际生产力的飞速增长。这不仅表现为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经济衰退程度的下降和期限的缩短,更表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振兴和繁荣。国际生产力的发展不仅直接带动了当代国际贸易构成的创新,而且还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其他领域和方面的创新。为了适应和容纳当代国际生产力日益膨胀的需要,同时又能反过来进一步推动当代国际生产力的更快地增长,当代国际贸易必须在观念、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实现全面的创新。
(四)当代各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外在强制。一7旦各国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发展方面,那些一直被“冷战”状态所掩盖或淡化的经济发展间题便开始越来越清楚地暴露出来。尽管不同的国家都存在着各自不同的问题,但都面临着下列共同问题:其一,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融合?如何发挥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作用?其二,如何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如何消除贸易收支的逆差?其三,如何实行各国经济贸易政策的国际间协调?如何合理地分割国际贸易利益。上述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各国迫切希望对“冷战”后的国际贸易发展的各个方面作出新的安排。这在客观上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起着外在强制的作用。作为这一强制作用的结果,各国开始了贸易观念的反思和创新,并就国际贸易制度、格局和政策的国际宏观安排和微观实施进行着少有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国际贸易的全面创新得到了各国普遍的强有力的扶持和推动。
(五)当代国际贸易发展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的解决,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提供了内在动力。当代国际贸易发展受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阻挠。第一个方面是国际贸易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的而又无法消除的障碍。这些障碍中最突出的是两个:一是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的二难选择。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制度的摇摆不定,人为地造成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功能残缺与低效能。关贸总协定无法管辖所有的贸易行为,而且仅有的管辖能力还表现为“软约束”。这更加剧了国际贸易发展的无序性和非周期性动荡。第二个方面是国际贸易又面临着新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一是如何适时地变更有关国际贸易的一系列的思想和观念;二是如何调整“冷战”后的国际贸易格局;三是如何在现有的基础和框架上改革和完善国际贸易制度;四是怎样在国际贸易的构成、手段和工具上充分体现当代科技革命的最新成就和现代经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上述两个方面的间题和困难严重地阻碍着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及其对国际经济的推动作用的正常发挥。它们从国际贸易的内在的最深层次上驱动着国际贸易自身的全面创新。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内在动力之所在。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近现代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现象。它呈现出下列一些鲜明的特征:
首先,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全面性的和立体性的创新。如前所述,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包括了从观念创新、格局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同时,上述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的创新之间又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紧密联系,而且每一个方面、每一个领域的创新也往往涉及许多更具体的方面和内容,共同构成了立体式的创新局面。这个全面的立体式的国际贸易创新局面可以概括为以观念创新为基础、以格局创新为突破、以制度创新为实质,通过政策创新、构成创新和工具创新具体体现的包含国际贸易各个方面,贯穿国际贸易全过程的创新。
其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具有比较明显的时间分水岭。国际贸易创新不过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一种手段或一种表现,它自然应该是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同时具有强烈的延续性和继起性。但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由于它的全面性和立体性,在时间上便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性,并构成了比较明确的划分国际贸易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分水岭。这个时间分水岭大致是1990一1995年。尽管国际贸易创新的某些方面可能明显地早于这一时期,而且,当代国际贸易8创新过程尚未结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主要过程、方面和内容基本上都发生在当代国际治格局大转换后的5年左右内。这一时期同时也是世界经济、国际关系大调整的时期。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预示着国际经济贸易大发展时代的来临。
再次,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突出了开放与自由的主题。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崇尚开放与自由,努力挣脱70年代中期开始形成的愈演愈烈的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对国际贸易自由化发展近20年的禁锢,鲜明地高举起开放和自由的旗帜,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从观念创新到制度创新,从格局创新到政策创新,都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开放与自由的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开放的创新、自由的创新,是对长期猖撅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强有力的反击。它迎来了国际贸易逐步自由化发展的新时代。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注意到,这一成就的取得实际上是自由主义对保护主义长期抗争的结果,而且也是自由主义一定程度上的妥协和退让的结果。这突出地表现在国际贸易格局创新方面。贸易集团内部的自由化可以被看成是自由主义的胜利,但是,承诺贸易集团成员共同一致的对外保护的合法性又表明了这种自由化的浅薄。因此,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决不意味着贸易自由主义的根本性胜利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寿终正寝。事实上,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不过是相对提高了贸易的自由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势头。
最后,发达国家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发动者、主导者和主要参加者。这是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又一重要特点。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首先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动。在国际政治发生根本性变迁后,与此关系最为紧密的西方发达国家既出于争取更大的自身利益,又出于维护共同的国际利益,推动了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掀起和深入发展,并直接成为各个创新领域和方面的主要参加者。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还一直操纵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全过程,把握着创新的发展方向。这些又保障了发达国家最终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最大受益者。从发展趋势看,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在时间上还会顺延一段时期,在内容上可能还会扩展,但主要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的渗透和融合,尤其是在制度创新的进一步完善与深化方面可能还会有新的突破,如世界贸易组织与其他相关国际组织的协调与联合等。在创新的手段和方式上,可能会越来越依赖于当代科学技术的进展及其应用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之何合作的诚意。与此同时,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许多特点可能会得到进一步深化,发达国家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被进一步地突出出来,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特点。所有这些方面,都要求密切关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便及时加以分析和概括。
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已经和正在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趋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对国际政治、经济的总体影响。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产物,同时又反过来对国际政治、经济的总体发展产生着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推动着国际经济新格局的形成。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带动了当代国际经济的大调整、大转变。它表明国际经济前一竞争时代的结束和新的竞争时代的到来。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推动下,各国经济实力正在发生变化,整个世界经济正在进行着重新的分解和组合,正在构建着适合新的历史条件的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格局。
其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正在孕育着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在国际政治“无格局”状态中,国际贸易创新实际上成了各国积蓄和显示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各国国际地位重新排定的过程。从历史上看,国际间经济贸易的利益与矛盾最终都会表现为国际间的政治利益与矛盾,甚至还会表现为极端形式的直接的军事对抗。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这4次具有世界意义的战争,基本上都源于当时的主要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利益方面的矛盾,并且在事实上划分了世界政治的不同发展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正在充分地展示被旧的国际政治格局所掩盖的国际间的各种深刻的经济贸易利益矛盾和斗争,并依此重新划分和集结国际政治力量,孕育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基础和基本框架。
(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对国际贸易自身发展的影响。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的重要现象,它对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其一,当代国际贸易创新预示着一个新的国际贸易大发展时代的到来。进入本世纪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辉煌时期只存在于六七十年代,在其余大部分时期内,国际贸易的发展往往表现为缓慢增长、停滞甚至倒退。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受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支配的陈旧的际贸易念、国际贸易制度的缺乏或不健全,国际贸易政策的强烈的保护性和国际贸易格局的不稳定性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当代国际贸易创新的兴起和发展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上述诸因素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制约作用。加上较为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从90年代中期开始,国际贸易可望迎来一段相对繁荣的发展时期。
其二,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充分显示了国际贸易在当代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激励着世界各国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并更有效地发挥对外贸易对本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当代国际贸易创新实际上启动了新一轮的国际经济大发展,它表明国际贸易这种最古老的国际经济形式仍然是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同时,它又使世界各国都更注视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变化,更重视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及其对国内经济发展的带动。
其三,国际贸易政策与利益的区域协调和全球协调将成为制约国际贸易未来发展的核心间题。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所形成的以集团化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国际贸易新格局和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国际贸易新制度一经确立,将有一个相当长的稳定发展时期。但这并不意味着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和利益能够得到自动的协调,相反,在新格局、新制度下,它们还将长期存在,并迫切需要解决。它直接关系到国际贸易发展的未来。
其四,当代国标贸易创新强化了国际贸易竞争,国际间的贸易利益方面的矛盾和斗争将会更加激烈和白热化。当代国际贸易创新是各国的注意力从政治转向经济贸易的产物,它本身就预示着一个更为激烈的经济贸易竞争时代的到来。事实上,随着各国注意力的转移,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立即上升为国际关系的主要方面,其矛盾也成为国际间的主要矛盾。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为了争取和保持其在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最大限度地占有国际贸易利益,不惜使用各种强硬手段,甚至以国家关系相威胁,逼其贸易伙伴就范,就是最好的证明。
如今我们的国际贸易学科是由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才调整提出建立的,它在学科划分上属于应用经济学,它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与其他九个二级学科都被划分为应用经济学。在国际贸易学中,相关概念指出: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家与国家或地区与地区之间商品与劳务之间的交换的理论与方式的科学性学科,它不仅要有相关的科学理论为依据,而且要有一定的实践活动来检验,因此国际贸易学科是一门理论实践结合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但是,随着世界的发展,很多商品已经无法用单纯的劳务体现,生产要素、人员调配、知识产权等都无形地参与到国际贸易之中,在过去,商品与劳务可以直接进行纯粹的交换,然而现在,很多其他范围的业务参与到了商品与劳务的交换中来,因此国际经济贸易也就变得更加复杂多变,由此看来,过去建立的国际贸易学科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经济贸易情况,因此我们要深化改革提升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深度,以此来适应当下的国际贸易现状。
在2006年国家社会基金申报填表的学科目录之中,在二十四个二级学科之中,已经没有了“国际贸易”学科,由此看来,我国对国际贸易学科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正是因为我国的忽视,使得该门学科没有得到与时俱进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国际贸易学科已经无法适应外经贸的实际发展需要。国家对每个学科的设立都是以研究为目的,为实际的应用与研究提供相应的方向,因此我们发展国际贸易学科是在整体上为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辅助与服务功能。在经济趋向全球化发展的推动下,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所以我们需要跨国界的经济贸易来往,而且将来经济进一步趋向全球多元化会成为必然,跨国企业和人员调动会成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它们会不断推进经济的多元化的建设,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各个国家都开始彰显自己的国家贸易优势,以此来吸引更多别的国家来到自己这里进行投资和贸易,将全球贸易融合,这样更能促进国家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综上所述,我们要在国家贸易盛行的当下找到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方法与途径,深化我国经济贸易改革,以此来满足外经贸的实际发展需要。因此我国相关教育研究部门就要加大对国际贸易学科的重视程度,建立新的国际贸易学科发展体系,为我国输送更多的高端型国际贸易人才,由此来保障我国逐步过渡到全球化经济贸易的发展之中。
我国教育部门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提出了:学科专业的调整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全面考虑世界经济的发展现状,在整体上要充分把学科专业调整工作做到全面性,使其更加具有战略意义,在现在的经济贸易工作中,很多国家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国际贸易已经无形之中成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硝烟的战争”,在战争之中起到主旨作用的是作战计划,它是战争的主导核心思想,所以,在国际贸易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核心思想内容,由此看来,我们在拓展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方向时,首先要做到核心思想的建立,我们要对当前经济贸易的状态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定,对将来经济贸易的发展趋向有一个相对准确的预测,然后以此为基准,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计划,所以,在下一步的学科调整计划中,我们需要彰显国际贸易学科的核心思想,并以核心思想来指导我国国际贸易的深化发展
由于上一阶段我国对国际贸易的轻视,使得我国国际贸易学科在总体上缺少实质上的内容,相关人才在国际贸易学科上的知识储备也不够全面,因此,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上,我们要全面加强学科内容建设,完善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增加学科的全面建设培养,世界经济的发展每天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过去的单一经济教学模式恐怕无法对现在复杂化的经济社会有实质上的改观,只有在知识学科上做到面面俱到,才能使我们在遭遇实际的难题时,有具体到位的解决方案和可行性的措施,因此我们需要增加国际贸易学科的整体内容,通过增加课程的方式,深化国际贸易学科的涉猎深度,加深学生对国际贸易中重难点的理解程度,全面型的经济贸易人才是我们当下迫切需要的,何为全面?只有做到了知识储备足够充分、经验技能足够丰富、处理方式足够有针对性、具体方案足够有可行性,才能说是国际贸易的全面人才,所以我们要进一步突出国际贸易学科内容的丰富性,增加学科相关的学习内容,确保培养出的国际贸易人才能够符合当下的经济发展需要。
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建立我国的国际贸易优势,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准确的指导方针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突出建设我国特有的国际贸易学科领域,走具有中国特色主义的贸易道路。美国以丰富的劳动资源、多样的自然投资和发达的科学技术为依托,建立了属于美国的国际贸易特色;日本则以工业为基础,打造了属于他的国际特色贸易体系安博电竞,由以上两个发达国家看来,要想在当今世界多元化、经济贸易全球化的环境下立足,就需要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具体的优势产业建立具有本国特色的国际贸易项目,以此来吸引世界其他国家的投资,而要想建立特色化的国际贸易项目,就需要我们突出设定特色化的国际贸易学科,培养出一批专业素质过硬的贸易型人才,为我国分析出适合目前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贸易体系,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来分类细化研究领域与方向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知识与理论体系一般来源于实际的国际贸易案例实践之中,只有通过具体的实际案例,才能总结出一套相关的知识理论体系。然而由于近些年来我国对外贸易的案例还比较少,领域也比较狭隘,使得我国相当一部分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对国际贸易领域都没有太深的建树,这样的现状使我国不仅无法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使我国无法开拓和创新新的对外贸易模式与体系,因此,我们要化繁为简,将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知识与理论体系按照一定的相关性划分开来,以此来细致研究领域与方向的工作。我们在分类细化时应有如下研究:(1)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要从古典到现代。虽说古典的贸易知识体系已经无法跟上现在时代,但是它却是一切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知识的理论基础,只有以此为依托,才能将现代的对外贸易工作做好,所以我们在研究时,要将古典与现代的贸易知识体系划分开来,以基本的知识体系开创新的创新性贸易模式。(2)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研究:WTO原则。区域性的经济合作贸易组织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多边国家实现互利性的贸易往来,细化该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创新贸易的新方向。(3)国际贸易法规政策研究:我们需要对国际贸易法则、国内对外经济贸易法则、各个国家的贸易政策有深入的研究,以此来保障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利益。(4)货物贸易研究:要加深科技电子产品贸易、农物纺织物产品贸易和自然资源产品贸易的探索,深入研究或开拓新的研究方向。
从以上对国际贸易的分析和展望来看,国际贸易学科涵盖的内容有很多,但是我们的大学和相关教育部门却没有将其正确全面地理解和认识,多年以来国际贸易学科也一直处于二级学科的尴尬地位,不少大学生和老师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理解也很模糊,这就对深化国际贸易十分不利,所以,我们可否考虑加大对该门学科的投入力度,将国际贸易学科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从二级学科上升到一级学科,只有我们从多个方面重视完善国际贸易学科建设工作,在该门学科和相关专业上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资,才能使我国国际贸易系统有一个良性的发展,如今社会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多国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贸易融合工作,在这种大环境的推动下,对外贸易的地位与意义也就越来越重要,所以,过去为二级学科的国际贸易是否可以在需求大大增加的当下上升为一级学科,值得我们商榷,扩大研究的方向和深化研究的深度,建立完善的学科学习体系,才能在未来的对外贸易经济发展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在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引发了全球性气候变化问题,温室效应逐渐发展成为受到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在此情况下,为了应对温室效应和环境污染,低碳经济发展理念逐渐出现,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国际贸易经济活动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针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就要把握全球性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形成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全新认识,从而结合全球性低碳经济的影响制定合理化的国际贸易策略,力求能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快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对生物能源、太阳能源、风力能源、核电能源等进行开发和利用,形成了现代工业形态的社会发展格局,极大改善了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升。但是在逐渐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科学技术的应用对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严峻的生态破坏问题,对资源的保护和生态建设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就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它能将绿色经济、环保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融入发展体系中,重点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环境友好型经济模式的构建,降低工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对环境问题的不良影响。近几年,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从2003年英国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后,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发展逐渐深入的情况下,低碳经济逐渐融入各国,引发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并且世界各国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作了巨大的努力和尝试,低碳经济成为受到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的问题。特别是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人们希望能探寻更加高效、更加节约资源、能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在国际社会引发更加广泛的关注,成为世界性的经济活动。并且低碳经济开始融入国际贸易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全球性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在研究中要结合不同的影响方向进行细化分析。1.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现阶段在全球性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世界各国已经全面加强对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视,并且受到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驱动,低碳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各国在经济建设活动中高度重视低碳经济,重点针对低碳经济技术进行开发和应用,在低碳经济产业建设方面也做了一定的探索,促使国际贸易活动中低碳经济技术不断被不同的国家引进和应用,低碳经济表现出全球性的发展态势。而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对环境改善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还能促进各国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促进国家经济体系的合理化调控,提高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与此同时,很多发展中国家仍然保持加工贸易主导的方式,不仅会引发资源浪费的问题,也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在此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为了适应低碳经济全球化发展转变需求,开始针对贸易结构进行创新和转型,极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也加强对低碳经济的重视,表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2.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低碳经济对于国际贸易格局产生的影响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其一,低碳经济对进出口商品结构贸易格局产生的影响。在全球性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作用下,石油类型的不可再生能源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新型能源材料所占比重提升,并且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低碳类型商品开始取代会产生高消耗和高污染的商品,对国际贸易格局变化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二,低碳经济对地区贸易格局的影响。在全球性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国际上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已经在低碳经济核心技术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果,低碳经济基本模型形成,使他们在国际贸易中表现出巨大的竞争优势,这就给尚未完成低碳经济转型的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国际贸易压力,致使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活动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缺乏先进的技术、设备的情况下,无法有效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型升级,国际贸易方面高碳产品极易受到极大的限制,会降低国际贸易效果,甚至会给发展中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此背景下,全球性低碳经济的发展实质上就会引发国际贸易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对国际贸易格局造成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促使发展中国家必须加强对低碳经济技术的探索,更好地融入国际贸易体系中。3.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全球性低碳经济的发展对国际贸易规则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并且重点从两个层面得到体现:其一,低碳经济影响WTO的多边经济发展状态。从国际贸易组织高度重视贸易的气候变化影响后,我们认为低碳经济的发展会对国际贸易的运行模式产生影响,也会对国际贸易框架造成巨大的冲击。而国际贸易组织在多边层面制定的贸易规则不仅仅能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规范,还会适应全球性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适当增加关于低碳经济相关产品关税方面的问题,引入碳边境配额限制方面的规则,并提出低碳环保产品补贴规定等,在促进国际贸易规则变化的情况下也会影响国际贸易发展情况。其二,从民间机构层面角度进行分析,在发展全球性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无法依靠自身力量真正地对环境问题进行处理,特别是在多边体系和区域贸易协定组织等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情况下。因此为了响应全球性低碳经济发展的号召,民间机构会尝试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贸易规则,引导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相关贸易协会参与到低碳经济国际贸易活动中,提高国际贸易的生命活力,助力国际贸易在新时期背景下实现全面发展目标。
全球性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国际贸易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国际贸易要想突出发展稳定性,在发展过程中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就要从多角度针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进行分析,使其能与全球性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社会形势相适应,带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下面就对国际贸易的发展策略进行系统研究。1.制定合理的低碳经济标准。在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低碳经济成为必然发展趋势,如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寻求合理的国际贸易发展策略、带动本国经济发展成为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现阶段,为了能适应全球性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较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全面解析低碳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低碳经济的统一化标准,并使其以国际性政策文件的方式出现,再对其进行合理化的引导,确保低碳经济在全国范围内都能得到稳定有序的开展。与此同时,应该客观分析低碳经济作为新兴经济模式的特殊性,发展中国家为了实现自身利益也要积极促进低碳经济标准的制定,避免自身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地位。在统一标准的作用下,各国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能促进低碳经济的有效转型,实现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在国际合作中不断创新,获得良好的国际贸易发展前景。2.积极推广低碳经济技术的应用。低碳经济的发展应该将低碳技术的广泛应用作为核心,只有具备完善的基础知识,低碳经济才能形成发展规模,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一定的优势,带动整合国际贸易发展,促进国际贸易活动中取得显著的成果。现阶段低碳经济中国际贸易已经成为重点话题,各国也应该针对低碳经济技术进行多元化的探索,在技术共享、资源共用的情况下,实现世界各国之间的团结互助,保障低碳经济发展能展现出国际化的发展态势,成为发展国际贸易的重要环节,取得显著的发展成效。唯有如此,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国际贸易发展才能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在发展实践中创造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3.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低碳经济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发展需要周边邻国友好合作的支持,只有能与周边邻国构建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共同体,形成国际贸易大国,才能在应对全球性低碳经济冲击的过程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提升国际贸易层面的话语权,从而在当前低碳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增强国际贸易发展稳定性,使国际贸易发展实践中能展现出巨大的竞争优势。